辰安带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书会④2022-04-19

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正当的需求和理由,也在那个当下做到了最好的面对,选择让自己尽可能舒服和安全的方式,保护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允许和接纳吧。

一、写在前面

互动游戏:一开始的互动游戏是每个人说出自己最近做的一件事情,然后下一个小伙伴,从第一个小伙伴说的事情开始说,串联起来前面的故事。

小伙伴也想起了上初一的时候做的一个游戏,班级里第一排的学生说时间,第二排的学生说人物,第三排的同学说地点,第四排的同学说事件,然后串联起来,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母鸡在灯泡里遨游,哈哈哈,感觉毫无逻辑性哈。

这个分享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有的时候,会因为思维限制,会习惯从一个固有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从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比如从权威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从自己是受害者的角度看待父母过去的言行。当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会从某种偏执的思维中跳脱出来,多了一些空间来重新看待一些人事物。

回顾上周关于“负责任”

上周的内容是关于“负责任”,小伙伴分享说,体验到了更多的是否自我负责的表达,当自己有一个“陪伴”的需求的时候,没有自我负责的表达自己,而是心里闹别扭。因为内在认定了对方不会满足自己,会让自己失望,感觉对方可能做不到,不愿意做,又或者认为你应该知道我需要什么呀,你怎么没有提前想到做到呢。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思维模式,你应该知道我缺什么呀,你应该主动满足我呀,你怎么不满足我呢,然后就忍着也不表达,等对方做一些行动。结果就是互不清楚对方发生了什么,然后两个人之间疙疙瘩瘩,尴尴尬尬。

我分享女儿和玩伴玩的时候,被打了几下,然后哭了起来。一方面觉得女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呢,一方面觉得至于嘛,哭会差不多了,干嘛哭那么大声还哭起来没完。带着我的不接纳和内心的疑问,面对她哭的情绪,我仍然会倾听她,她说妈妈,我害怕,同时我又会觉得无助,她一直哭,除了倾听,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也想试图和她确认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为什么会感觉到害怕。

老师分享说,当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中间是可以使用门把手的,比如,妈妈挺好奇,你刚才哭的时候,说害怕,妈妈想知道什么让你这么害怕。这有别于绊脚石中的提问,门把手是一种邀请,邀请孩子分享更多;绊脚石中的提问是一种要求,你为什么哭呀,有什么好哭的,好像带着不接纳去探究原因所在。

我们有的时候,好像知道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的时候,才会更好地去倾听;当不知道原因的时候,就想去刨根问底找原因,或者变得不接纳了,就是太想知道原因了。老师说,孩子有时有情绪就是没有原因的,让孩子将情绪流动出来就好。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允许,是否允许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自由的表达。

当我试图允许她可以放肆的大哭或者长时间哭泣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在问题区了,感觉像是先处理了自己的不接纳,自己不允许长时间的情绪发泄或者说没缘由的哭泣的转念,好像对自己负起了很多的责任,而不会将这一部分投射在孩子身上。

二、无伤害

(一)关于“伤害”

老师问,提到“伤害”你会想到什么?

小伙伴说,提到“伤害”就会想到攻击,想到伤害,想到因此带来的各种心里的阴影;我说,提到“伤害”就会想到受伤,想到全盘否定,想到一无是处;小伙伴说,外界的伤害带给自己的反反复复的不断地自我否定,我就是这么糟糕,从一件事一件事里再次去确认和感受那些伤害会觉得很受伤害。

什么是伤害性的语言和做法?

伤害性的语言和做法,就是充满攻击性的,如你真笨,你错了,都是因为你,你看比人家的老公,然后反馈回来的也是充满攻击性的防备,如你才笨呢,错的是你,那你怎么不看看别人的老婆是什么样的。伤害性的语言和应对方式,让我们想到了前面的越界和越界不成反越界,攻击和反攻击,很多时候沟通就像是在一个战场上打仗,你伤我,我伤你,互相伤害。


图片来自网络

从小到大,最不喜欢的家人对待你的方式是?

有的小伙伴分享说,不喜欢爸爸重复地唠叨那些带有责备意味的话;不喜欢老妈和老公对自己的安排,听别人的安排,就感觉好像是自己低人一等,他强我弱,;不喜欢听婆婆挑剔式的言语。

有的小伙伴分享说,不喜欢老爸无理由式的坚定拒绝,否定,不可以;不喜欢老妈评判老爸各种做的不好,好像自己被评判不好,被否定一样的感觉。

有的小伙伴分享,不喜欢被提醒,小时候自己知道该要做什么事情了,但是家人就会提醒你,一会该做什么事情了,该做这该做那了,你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感受到的就是好像自己不会为自己要做的事情负责,不被提醒就会不主动做,感受到不被信任,就没有动力了,什么都不想做了。

小伙伴分享的,老妈会因为凉拌个黄瓜不断地提醒自己,放盐放多少,加什么,不加什么,不喜欢被提醒,感觉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样,干脆不做了。但又会不自觉的习得这种品质去提醒家人,但是提醒别人的感受也不舒服。

老师说,提醒也是一种越界,是一种解决方案,会削弱自主性。老师分享自己参加安心老师的讲师班当助教,会特别的舒服,为什么这么舒服呢,是安心老师完全的不越界,也不会提醒,你应该做什么事情,好信任的感觉。

上面的对待方式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贬损性我信息,一类是提供解决方案,也是我们习惯性的语言,自带杀伤力,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伤害性。

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多少奖励和惩罚?

有的小伙伴分享,对于过往的惩罚,有很多的吓唬,呵斥;对于奖励,也有很多,有时为了夸奖就是不断地努力,比如上学的时候,起的最早,睡得最晚,努力学习,家长的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也让自己不断苛求自己不断去努力学习,不想让家长失望。

像老师分享的妈妈布置的一个“拣鸡蛋”的任务,一天下来就会很紧张的等鸡下蛋把蛋拣起来,以防鸡蛋被鸡喰破,然后等妈妈下班回来,妈妈看到完好无损的鸡蛋,就会很夸张的手势和表情、语言来夸自己。

为了所谓的奖赏,去赢得那些夸奖和奖赏,我们会让自己的行为努力去满足或者符合那些夸赞的话语,从而失去自我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就像安心老师在书里写到的,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奖赏教育带来的焦虑,让一个人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仿佛一刻都没法放松。

关于消失的“愤怒”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个小的沟通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后,发现我“堵”满了,通过多次倾诉和表达才发现,这个过程中我的情绪不只是有委屈、无力、无助,表达这些后,我的身体里的“堵”,减轻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堵在那里。

小伙伴说你可以看到自己更多,我发现我是有火的,生气和愤怒的,只不过这些火被我压在了身体里,这些气堵在了身体里,所以感受到的就是“淤堵”“憋闷”。

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我不喜欢婆婆帮我盛的饭都是满满的样子,那种装满,没有空隙的感觉让我很堵,我的内在已经堵的不行了,不能在看见或遇见或感觉到在添堵的样子。

当我堵满了的时候,我选择被动,我选择放弃,我选择听之任之,我选择放下自我。

我发现我不允许自己愤怒和生气,即使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会把它们压在我的内心里,身体里,就是隐忍下来。一直忍着,直到满了忍不住了,向对自己感觉安全的人来一次大爆炸,比如女儿和老公。

想起小时候老爸瞪着眼睛凶狠狠的说:不可以,不合理且无理由的拒绝。我那些无处安放的生气,愤怒,委屈,伤心,难过,都是通过跑到自己房间偷偷哭泣来释放一部分,似乎这是我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小声的哭泣。

很多感受好像不被允许表达,也就被忽略掉,压抑下来。很长时间以来,我真的没有发现我表达更多的情绪是委屈,无力,那些愤怒和生气,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的意识里,原来它们被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了。还以为自己不太会发脾气,原来都是掩盖住的,也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整体能量是有些沉重的,哈哈哈,就是埋藏了太多的情绪。

小乖和小怪

就像上面说的,我有些情绪会隐忍,我有需求也选择放弃不在继续表达。就是选择听从,顺从,做一个乖乖女,我就乖乖的待在那里,你说什么,我听什么,我有什么想法,也不去争取,也不去表达,你怎么说怎么对待我都好。

一直以来的“小乖”状态,其实还是有不允许存在的,为什么我不能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负责呢,为什么别人说什么我都要在乎,都要以他们的想法、需求为主,忽略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呢,会有一种纠结、否定和质疑在那里。

“小乖”一直在被越界,却始终选择隐忍。

这些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也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同样地成长环境,我会选择默默承受,我哥会选择坚持反抗为自己负责,就被贴标签为“犟”。

还有另一种“小怪”,好像是疯狂的刺猬,到处扎人,在一些思维里就会认为这孩子真“怪”,说她不好听的话会被她扎,而且说她好听的话也会被她扎,好像不知好歹,不懂礼数,奇奇怪怪。

其实那些夸奖和那些表扬都是“你信息”,听起来是不舒服的,正如戈登博士说,表扬也是奖励,安心老师说,奖励是操控。那些话语的背后有控制,有目的,所以看起来“小怪”的扎人是多么的自我负责,多么的保护自己的界限。

安心老师在书中写到,愤怒的能量通常只有两个渠道释放,对外攻击他人,或对内攻击自己。

“小乖”选择往内隐忍,不断对内攻击自己,其实也自带攻击能量往外攻击;“小怪”选择往外扎人,不断对外攻击,其实也自带攻击能量对内攻击。简而言之,无论选择那种方式,其实两种攻击都会存在,都不好受。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会评判自己,为什么选择默默承受,为什么会选择放弃,为什么把自己“埋”在地底下,这样也太弱了吧;别人夸你,你还要扎人家,太不懂事,太奇怪,有毛病吧。其实两种方式都已然做到了那个当下最好的选择,如果我继续说下去,我还是会遭遇拒绝,还是很受伤,我的性格使然吧,那我就选择不说了,这样我就少受些伤,少难过一些,是在保护自己;当别人说着经过伪装的带有操控的表扬的话语的时候,我选择反抗,反对,来保护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不被别人操控,这也是保护自己。

无论过往怎样的经历,我们应对的方式有何不同,我们都做到了尽力保护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存在与活着。

事情的发生,真的是环境是一方面,自己性格下的选择也是一方面。比如辰安老师分享的妈妈给自己安排的拣鸡蛋的任务,是自己做的话就会一直想着这件事情,把事情做完美,直到事情圆满完成受到妈妈的夸奖;如果是安排给姐姐的话,姐姐肯定就会玩自己的去了,不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做的如何也无所谓。这就和自身的性格有关系。

成为“小乖”和“小怪”是环境和自我选择的结果,好处现在学了P.E.T.,不用隐忍自己,也不用去扎别人了,学着去为自己负责,用我信息来表达事实和感受,去倾听对方,第三法等等。

作为“小乖”学了P.E.T.竟然有种终于可以为自己出头的感觉,我可以为自己的感受发声了,我可以表达自己了,我有力量了,从地底下露出头来了,一种慢慢站起来的感觉,为自我负责的感觉,这是遇到辰安老师带领的P.E.T.以及在其中持续浸泡的成果 ——从没有自己到有自己的过程。

(二)关于“无伤害”

作为妈妈,如何表达更好?

沟通,而不是攻击。无伤害地表达就是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用“我信息”来表达,也就是我+事实+感受+影响;当我们听到一些攻击性语言的时候,去倾听对方,代替反攻击。

我们生活中,很容易去表达不满或者指责对方,攻击对方,有意识的用我信息去代替,表达事实感受才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没有攻击,没有伤害;当听到对方的不满或者指责时,倾听对方,这个过程其实还蛮难的,被指责很容易就掉入受伤的坑洞中,然后习惯性的攻击,慢慢的觉察,让自己有意识知道对方是陷入了问题区,需要倾听,表达的并不是话语的意思,而是他需要被看见。

就像安心老师写的,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

道歉

过往的经历中,以及现在的发生中,我们习惯了论对与错。我们总是想要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比如生活中常听到家人说,你刚才还说怎样怎样,根本不是那样的;谁做的,谁做了这件错事;常常能从里面听到想要把错归咎于人的感觉,或者证明你是错的。听到这样的话语,真的很不舒服,我错了,我做了错事,好恐惧,好害怕,像小伙伴分享的,我不能是错的,错意味着我的存在是错的,我的世界崩塌了,承认错意味着我很弱,我输了,我低人一等。

特别喜欢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和高度,对于事情的认知是不同的,我们往往会站在某种制高点评判对方是错的,坚定自己是对的。在关系里来说,在亲人和亲密关系中来说,承认错误并不代表自己真的错了,自己就是一个错误的存在,从而否定自己,看轻自己,只是给彼此一个空间,去更清晰的看到彼此的需求和内心感受。我们有犯错的自由,我们允许自己犯错,犯错是正常的,不代表十恶不赦,不代表我很差。

在一个好的沟通中,一个好的关系里,重要的不是对与错,有的时候不去评判对错,反而更能让家人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像小伙伴分享的,青春期那会把门踹出洞,纱窗弄坏的时候,父母没有惩罚自己,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父母的无责备,会让自己更加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会更好的去调整自己,同时感受到父母的爱。

另外一位小伙伴分享和儿子的互动,儿子在路上走没有留意车,差点被车撞到,妈妈瞬间“火”上来了,冲着儿子大吼,你怎么走路的,走路不看车吗,你怎样.....怎样......,儿子很想妈妈可以停下来不要吼他了,可是妈妈还在吼。

妈妈看到刚刚发生的一幕,从儿子差点被撞到紧急拉开儿子躲开汽车,底层的感受是恐惧,感受到儿子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感觉到极度的恐惧,真的难以想象万一真的发生意外该怎么办,那种恐惧从头到脚,我们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很难很理智的去和孩子表达自己最底层的感受,表现出来的是责备,从小就耳提面命安全第一,安全第一,你怎么走路的,你怎么记不住呢?在这一部分,好像是通过这样的愤怒,生气来宣泄内心深处的恐惧,这种恐惧也很需要被看见。

当确认孩子安好,没有被撞的时候,继续说教,吼他,是想让他真的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可以把自己说的走路要注意安全这件事放在心里,有一部分的“教育”成分,有责怪在。

遇到紧急情况,发出的“火”,那些怒气,有时是宣泄自己底层的那个情绪,比如恐惧和担心,还有试图说教孩子下次不要在这样做了,要听父母的关于注意安全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不紧急的情况下,当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可接纳行为时,有时会故意去发火,愤怒,有好多表演的成分在,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你做错了,你需要去改正。

其实,无论哪种情形,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方式,就是表达我们的爱,我们的在乎就好,比如妈妈看你差点被撞到,妈妈害怕的要死,恐惧的不行,好担心你真的被撞到。从习惯性的表达愤怒指责里走出来,去到孩子的内心感受与我们的内心感受中。小伙伴感受到在那个当下自己的担心和害怕,还有就是孩子面对妈妈大吼时的尴尬,现在感受到因为过往的这件事对儿子有愧疚和抱歉的感觉。

就好像安心老师在书中写到的,真正的道歉是一种深刻的告白,最好的道歉并不是“我错了”,它并不是你错我对的形式,而是我知道、我看到、我明白我曾经的所作所为带给你的是什么,我明白你的个中感受、你的伤痛或愤怒,为此我发自内心地道歉。这样的告白是完全敞开的,让彼此的心在那一刻互相照见,消除彼此的距离,达到真正的亲密。

老师说,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去表达自己当时的关心和爱,表达自己看到儿子当时的尴尬还有委屈等。

更明确的沟通技巧及方式

伤害性的对待方式中存在很多的指责、评判、贬损、不信任以及攻击在,无伤害的对待方式中包括我信息的表达,倾听,第三法,调整环境等。

关于“调整环境”,小伙伴都分享到关于家中的场景——随处可见的袜子,有的是自己默默的捡拾起来,看自己的时间和心情在去洗;有的是无法忍受到处乱扔袜子的男人们(老公和儿子),禁不住想要提醒,提醒了自己又不舒服;还有一个小伙伴分享的是,在家里准备了一个盆子放在哪里,袜子都会扔在里面,老公下班回来会洗,这也是老公参与家庭生活一个很好的机会。

关于“第三法”,当我们有需求的时候,不是隐忍自己的需求,不是忽略对方的需求,而是满足彼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想一个满足彼此需求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也不是一次商量就可以得到的。如书中安心老师与女儿的案例,在满足女儿成就感、社交、被信任、独立的需求和满足自己感觉安全和放松的需求的同时,第一次商量未找到合适的方案后,约定在想想,后来找到了一个满足双方的需求的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孩子冲妈妈发泄愤怒情绪”,安心老师书中写到为什么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打妈妈,是因为妈妈是最安全的人选,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对让自己感觉安全放心的人去释放。

帮助孩子去释放情绪,一方面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一方面利用肢体语言拿开孩子的手,以防伤到自己,孩子事后也会自责,一方面寻求其他方式,包括做游戏或讲故事,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卡住。

小伙伴分享有的时候,我们被告知如何做,我们也没有去这样做,当我们内在有了空间以后,才会自主去实践,并且了解到实践起来真的好好用,尝到了实践的乐趣。

三、写在结尾

无论过去我们是受过伤,还是我们伤过谁,好在我们现在学了P.E.T.,正在走无伤害的道路,给过去一个允许和释怀或者理解,给未来一个美好期许,让爱和看见,让更多的接纳允许,让更多的平等尊重,流动在我们在意的人身边。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