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篇文章没啥逻辑而且很长…
如果问我买过的最后悔的电子产品,我会把这一票投给kindle。
当然也不排除现在正在气头上,暂时忘记了其它后悔到早已闲置的产品…(想了一周,还真想不起来有)
其实我猜测,很大一部分不需要压泡面的人入手kindle后,都逃不过充满一次电,看三页,丢在了一边,几个月再打开发现没电了,于是再充一次电,充好电可能已经忘记了要看书这件事…直到下一次拿起,发现又没电了……
我承认自己不是个那么那么热爱读书的人,对我来说,与其说kindle是个电子产品,不如说它像个象征“我要多读书”的“图腾”,给自己无处安放的“读书”flag找个落脚点。就好比立下跑步flag后,先买它个几套装备,跑不跑以后再说一样……
但是既然这样,自己肯定也清楚问题不在kindle上,而是因为自己懒…不去跑步总不能怪是鞋的问题吧?
我就在不知不觉懒了几年后,立志重新拿起kindle好好学习,却发现:嘿,还真不全是我的问题。
除了我的懒,还有啥问题?
“人是种智慧的动物,看似无意中选择做的事,其实也是有背后的理由的”。之前闲置kindle,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懒,不过可能还有使用过程中对它的隐隐排斥,又进一步加强了我的“懒”。
前几周在kindle上看了一本十分发人深省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开创了“意义疗法”的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书中从他在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故事讲起,沉重却格外有力量。他的经历,是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我在阅读过程中做了很多划线摘抄,本来想在星球或者群里,随时和大家分享一下感悟和书摘。但是因为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耗时,就放弃了。于是打算哪天一起导出来,如果心情好,说不定可以写一个读后感呢。
于是我打开手机里的kindle APP,想把内容从“我的剪切”里拷出来,可是发现手机上并没有我的剪切这个文件。我去搜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导出笔记是kindle一个bug级别的问题。
我在网上搜了一圈有什么方案:我新注册了一个网站,还安装一个电脑程序,另一个推荐的APP在mac里找不到,就作罢了。随后发现,同步文件一定要把kindle和电脑用数据线连起来。这时候感叹,幸亏当初嫌贵没有买MacBook,而是买的air,要不然这一步就要因为没有接口而扑街了。
中间还出了一些小插曲,比如连上数据线,发现没有办法识别,于是换了个电脑,还是不行,又换了一根线,这时kindle才有反应,开始更新系统,可更新后还是不能在电脑上识别文件…于是又换了一根线,终于可以了(还好线的储备丰富…)。途中还有比如发现注册的网站死活收不到验证码之类的'阻碍……我甚至已经做好了在微信读书里重新买一本,按照划线地方照着kindle再划一遍的准备……
最后大概折腾了两个小时,终于在电脑上看到了我的摘抄,暂时松了口气。可当我兴致勃勃的翻看剪切板,却发现这本书后面20%的摘抄,显示的都是“超过剪切板内容,无法显示”!简直又气又无奈。本来以为是APP或者网站自身的问题,于是我在kindle里面的自带剪切板翻到后面,发现竟然也是这样显示的!这时更加的觉得kindle不靠谱——我在划线时,完全没有任何提示说内容已经超过。我傻呵呵做着摘抄,摘完了却告诉我看不了?不是在逗我吗?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来刚买kindle就出现了一堆bug,记得当时在网站上付款买了书,但是在kindle上怎么都看不到。还记得赶在电话客服下班前,我坐着沙发上苦苦各种打电话的场景……
在kindle阅读还有一种体验:划线已经够慢了,如果想自己再加进去两句话记录阅读的感想,那简直是史前速度。在kindle上打字,真的是一字千金。或者干脆另起炉灶,在kindle上看书,在手机上另外记录感想。后来有了微信读书,80%的书都是转移到了微信读书。阅读时间也比kindle时代多了不少。
意识到kindle如此不方便记录和输出,而这两点又是我十分看重的,于是才醒悟:我们不合适!不可否认,kindle比手机护眼,这样kindle对我的定位就成了:用来看很长的,不用咋做笔记的消遣类小说…不过我发现,当我在kindle买了一本小说来消遣时,很多时候还是会选择手机的kindle app阅读,因为方便利用碎片时间,不然如果在等电梯时掏出kindle,都下电梯了可能才加载出来…那么我还有啥理由不后悔入kindle?
脑洞时间
总迎难而上会累死
可能有的人看到后会说:做事应该靠自驱力来驱动的,如果碰到这一点不方便,就不想看了,那看来你也没有多想读书啊。
的确是这样,我大部分时间,都没有那么非读书不可,所以遇到不方便,就会不自觉地放下。
不过,我也没有那么的不想读。如果能读得更舒服点,我还是很乐意的。既然有微信阅读这样摘抄分享方便、反应快、还能统计阅读数据的工具,那我为啥还要和kindle死磕呢?
想起来前一段时间,有人在群里发布说想建一个自愿的阅读打卡小组,互相交流和激励,每天阅读一小时。立刻就有人提出了反对,说读书不应该是强制的,而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如果非常的喜欢阅读,而且能保证时间投入,还可以自己激励自己,当然是一种非常棒的状况。但现实状况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更何况凡人的自制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我自主去运动、去写作、去工作,可能就未必有足够心力去自主阅读了。但如果这件事情也是我想做的,这时,加一个互相激励的小组,有什么不好吗?
迎难而上,听起来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精神。但我觉得,适度地给自己创造便利,降低一些难读,会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目标。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身边处处是艰难,我们可能反而就不去挑战了。
给自己创造便利,合理“开外挂”
隐约记得历史书上说过,“学会使用工具是人类的巨大进步”。我把它理解为:人类从纯靠自己,逐渐变成了学会“开外挂”,获得几倍于自己弱小躯体的生产力。如果没有“外挂”,把人类这么弱小的两脚兽放在自然环境中,分分钟就被猛兽灭掉了。
历史书上的下一句话是“……标志着人类进入石器时代”。现在都要到人工智能时代了,我们更得合理利用“工具”,给自己提供便利了。
我说的这个广义的“工具”不限于软件、管理模型、科技产品等,也包括一些帮助我们取得目标的行为或方法,哪怕很小:比如把书放在手边,以便随时阅读;比如把零食放得远一些,防止自己看见就吃;比如选个离家近的健身房:
每当有人问我,选健身教练怎么判断好不好,我最后总会落脚到:最重要的是要离家近,再在近的里面挑个你更喜欢的。如果我们想全靠自己的内在力量,非要迎难而上,找就找到最好,那么就得挑选出全城最专业最有名证书最多而且最贵的那个教练,可能不但上课要跨越大半个城市,而且一个月只能约上一堂课…相比之下,家旁边十分钟距离内,和你还比较合得来,没事还能微信指导一下你饮食的普通教练,虽然和明星教练比弱爆了,可是你觉得用哪个教练后的健身效果会更好?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连接
学了这么多年商科,经济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最基础的那句:
理性人不考虑沉没成本。
慢慢发现这句话竟然和心理学有些相通。还没想好具体对应的是什么学术观点,大概意思应该是:虽然现在的我们由过去的经历所建构,但是未来的我们,是由从现在开始,自己所做出的每一个行为所决定。我们不需要也无法改变过去,而只要不沉溺于过去,就可以通向我们更希望的未来。
如果太心疼“沉没成本”,反而会制约未来。比如: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这么久,如果转行,之前的不都白干了吗?于是守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衰退的行业直到下岗。
再比如:很多人会抱怨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使我们成为了现在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局限人。可却固守着这些局限,认为“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有啥办法”…
那为什么还要对“沉没成本”抓住不放呢?部分因为这样可以给我们没有抓住未来机遇找一个借口,摆脱部分应该属于我们自身的责任:看,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之前拥有的就只是这些让我失败的东西……
资源是如何成为阻碍的
有时我们拥有了资源,但是发现它并不那么合适,可又舍不得放手的时候,资源反而可能成为了负担——放弃它,代表着放弃之前投入的沉没成本。
现在回想起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书店遇到想看的书时会想到:kindle上还有书呢,那这本书就先不看了吧,我既然买了kindle,就得多用用啊。可事实呢,隐隐嫌kindle不好用,里面的书自然也很少拿起来读…
我在看书时还有个执念:如果一本书内容晦涩难懂,我会啃的非常慢。我想试图努力理解每一句话,但显然不可能。于是大部分这样的书,都是花了很长时间来读,啃完了却记不住什么东西(怎么想到了学生时代……)。
辉哥说的快速阅读强调“站起来读”,而非“拜读”。我发现我实践的效果很一般。前一段时间又读书碰到了卡壳的情况,我反思了一下,发现我读书时候有一种执念:觉得把书里每一个字都看过去才叫读完。读到很难懂的章节,我也不想放弃,总想死磕下去。但是磕得非常慢,于是很挫败。一本书没读完的时候,每当拿起别的书,心里又会挂念那本没啃完的书。甚至我发现,放在书桌上离我最近位置的两本书,都是我觉得“应该看”,但是看了一半看不下去的……
于是那些已经看过半本的书,就这样成了我看其他书的阻碍。通常情况下,因为中间遇到难读的章节卡住,后半本书经常会“烂尾”,或者把读完整本的战线拖到可以用年计算。这次遇到晦涩的章节,我想开了,打算把卡住的章节跳过,随便翻翻就好,直接读后面章节,恰好本书收录的是独立的一篇篇论文,虽然结构上有一些联系,不会对理解其他章节不会有太大影响。于是这本书在卡壳一个月后,终于以不那么严谨的态度读完了。放轻松一些去读,反而会发现其实之前卡住我的章节也没那么难。
我把目前能想到的写得差不多了,就是这么任性,没有结尾!戛然而止!也说不定脑洞再打开还会补上个一千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