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鼓了好几天AI工具,我得到了一个半成品视频。
脚本预计是1分钟,刚做到到30秒,发现生成视频的AI充的会员积分快没了……
一点不夸张,我昨天才刚充的会员。
不熟练的试错成本固然是大,生成的抽卡式随机也是消耗积分的主要大头。
平时不怎么感觉,一到这种时候就会冒出来的那一点「再好一点」。
看,那就是积分的主要杀手。
剩下的30秒,预计要靠图片来撑起一个动态的画面了,怎么有种更不容易的感觉……
这个半成品视频是我们广播剧的宣传视频,于是,我发给了朋友看看我这些天的学习实践成果。
她表示,出乎意外的惊艳。
接着,我展示了电脑文件夹里撑起这30秒的一堆素材。
并且告知,迄今为止,这短短的30秒用到了的AI工具有:
deepseek、豆包、可灵、即梦、Vidu,以及剪映,另外还有一个试用后没继续的混元。
她表示,原来是这么难的。
从朋友这里得到了正反馈,我挺开心的,也自恋地重复看了好几遍。
这个过程现在听起来做起来还挺繁琐,其实逻辑很简单。
跟写小说一样,准备好人物、场景和剧情走向,下一步就是把它们剪辑在一起,产出一个成品。
同样跟小说一样,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不断出现下手后跟预想不一样的种种情况。
然后,就是不断地修改和调整,直至达到或者接近理想的样子。
而我由此获得最大的收获是,用AI的语言跟AI对话。
例如,想要生成一张场景图片,描述词不知道怎么写。
那么就去找一张接近的图片发给AI,让AI解释这张图,我们再修改修改放到AI去生成自己想要的图。
有没有感觉,跟人情世故里的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很像呢?
个人认为,让AI跟AI说话,比说人情话可容易多了。
再怎么说,我说错了可以改,AI不会生气,还会继续耐心且同样认真地听我说。
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