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的同仁都清楚,执业药师证是我们“志在必得”的。但考试难度较大,每年的通过率只有11%左右,所以考场上考生的年龄范围分布较广,从青年到中年。因为好多人每年都坚持参加考试,直到通过为止,不知不觉,竟到了让自己都尴尬的年纪。
执业药师分为执业中药师和执业西药师两种,根据所学专业方向报考对应的种类,当然了,还有部分人两个证都考到手了。
我选择的是中药方向,相较而言自己对中药更熟悉也更感兴趣;还有个私心就是:据说中药师比西药师更受欢迎,毕竟考取的人较少,物以稀为贵嘛!
自古中医中药不分家,会治病的肯定是用药高手,懂得用药的人肯定也会诊治病患。
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最受争议。中医药被认为是巫术、疗效不明确、起效慢、治疗周期长等等。
对于人云亦云的外行人来说,有如上所述的想法还情有可原;但对于学习中医药的或者业内人士来说,如果还有类似的的看法的话,那真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脸了。
在清朝之前,中国的发展是位列世界前茅的,所以才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独领风骚的,而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只有民族繁荣昌盛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传统文化,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人吃五谷生百病,当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并且备受疾病折磨的时候,我们智慧的祖先找到了救命的法宝——中医药,所以神医扁鹊、华佗再世这些美谈也都根深蒂固!
其实现在看来,古代武侠小说中那些武林高手都是懂医术的,因为中医讲究奇经八脉,要练就超高武艺就要打通全身各处经脉!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个好处是:老师都是中医,平常有个头疼脑热发烧感冒,不用专门去看医生,利用课间十分钟休息的时间就可以让老师把个脉,面对面诊断后顺便开个处方,省时省力。
中医药发展至今,已经颇为成熟。当时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开设的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康复治疗学等等这些专业学科都是非常抢手和受欢迎的,现在也是大多数人养生或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的首选方法。
中医和西医从不同的角度殊途同归,达到互补。如果说西医是精准定位干脆利落的话,那么中医就是厚积薄发以柔克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发汗药:麻黄,泻下药:大黄、巴豆,温理药:附子、干姜,活血止痛药:延胡索,止咳药:甘草、杏仁等等,这些药的作用都是非常骏猛的,有的甚至比西药还要强烈。
最让人欣慰的是中药不用经过化学合成,而是取自大自然直接入药或者经过简单的提纯处理进行入药。这一点极致体现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将人和大自然看做一个整体,在中医大夫辨证论治过程中也是谨遵这个原则。
至今都觉得神奇的一件事是: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1岁,在那个70岁都古来稀的年代,简直不可思议;无独有偶,明朝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也是活了七十多岁的,且不说古代,就在现实生活中,但凡是个老中医或者平常注意养生保健的,与同龄的普通人比起来都是红光满面、老当益壮的!细究之,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趋势和引导!
社会永远都是被矛盾推进的,即无法攻克的疾病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促生了医学界新的治疗策略。真理永远不会过时并且经得起考验,古人提出病从口入,因果循环,正是因为吃的不当才会导致当今社会各种各样怪异又可怕的疾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提倡的一种理念其实应该被重视:注重养生、防患未然。
现今流行的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食疗、太极瑜伽等都属于中医养生范畴。平时生活中,药食两用的中药有很多,比如:健脾养胃的山药、润肠通便的决明子、补气血的大枣、清热解毒的蒲公英、滋补的枸杞子、补脾益肾的芡实等等。在不愁吃穿的年代,吃的健康才是关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关注的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生命!
中医药虽好,但却有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学习和传播性较差、对教授者的阅历经验要求较高,所以才导致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再加上中药材本身的特殊性(地域和品种要求严格)和对中药材管理和控制上的局限性,都阻碍着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将濒临灭绝的中药材品种纳入重点保护对象、规范和开发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也采取和鼓励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双管齐下,达到更好服务于大众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大健康战略思想,所以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更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