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致使自己身死国灭。一众大臣奉了周幽王原配申后之子宜臼做天子,史称“周平王”。
他即位以后,原都城镐京经过连年战争,残破不堪,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邑(西周初期周公旦建立的陪都),就是“平王东迁”的故事,东周从此拉开了帷幕。
朝代的名称
此处必须唠叨一把,历史学上关于朝代的称呼。中国历史上下近六千年,历经朝代之多、帝王之多,不计其数,按照定都的不同加以称呼,东周西周乃是一例(西周时都城镐京在西,东周时都城洛邑在东),此外,还西汉和东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也有同一时期一个国家分裂成两个,各自形成政权,为便于区分,按照国都所处位置,比如东魏和西魏(南北朝时期北朝);再有,就是在中国的不同时期,出现了相同的国名,一般冠以帝王姓氏加以区分,比如赵宋(即北宋、南宋)和刘宋(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一个国家)。在东周时期,国内还出现了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也是一个笑话此处先Mark。
平王东迁以后,国祚得到了延续,但国力日渐衰弱,威势一落千丈。周天子在春秋初期还有着名分上尊位,但封地日渐缩小,军政软弱,诸侯国努力扩充领土,只有在需要周天子做出兵地幌子、或讨要封号时才会向其纳贡,且并不十分尊敬。战国时期,周天子更加窝囊,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战国中后期,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纷纷为秦所灭,连象征国家的九鼎(前面我们提过夏禹铸九鼎)也被送入了秦国。
春秋战国的划分
罗小妞,你一定注意到,春秋和战国两个词了对么。一般说来,人们说起东周都下意识将其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得名于鲁国国史《春秋》,经过孔子的编撰流传下来,以春去秋来的方式记载一个阶段的史书,其中言语凝练,微言大义,一句简单的句子暗含褒贬,被称之为“春秋笔法”(说道郑庄公就可举例)。对于《春秋》,学历史和语文的人一定知道,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份编的)。
战国,源于西汉刘向等人编著的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按照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分篇叙述,主要记录各国的军事与外交,策士游说活动等。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被称为春秋时期,史学上一般以赵魏韩三家分晋即公元前406年为战国时期的开端,并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战国结束。
对于春秋,我们只要知道春秋五霸(还有三个有争议的霸主);对于战国,我们仅需要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就按照这个顺序记)。
五等爵制度
如果我们看史书,会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及其众多、国君名(其实是谥号)极其混乱、女人名尤其奇怪。所以,为了让本来就对历史不大带感罗小妞能拎得清,我必须来说一下周朝的五等爵制度。上一篇说过,周公旦定了宗法,确定了长幼嫡庶尊卑和继承,并且将诸侯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也按这个顺序记)。
你也许会说,不对,伯爵不是欧洲才有的贵族封号,你没听说过伯爵红茶么?你没听说过《吸血鬼伯爵德古拉》么?你确定它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爵位么?
其实,确然是这么巧,以欧洲为例,大不列颠英王国确实也将上议院的贵族分为五等,Duke、Marquis、Earl、Viscount和Baron,于是就将其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公爵最高,子爵最低,而这些贵族的儿子又被称为Lord,勋爵,就好比东周诸侯的儿子都被称为公子,孙子被称为公孙,比如齐桓公即位前被称为公子小白,商鞅在来秦国以前被称为公孙鞅。这是我又突然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超级大Boss伏地魔,Lord Voldemort,这个Lord不知道是否体现出他是嫡传的斯莱特林后裔?所以,东周的列国纷争之多,乃是因为诸侯国从等级上就分了五等,且历代周王爱分封,比如宋国是公爵国、齐国是侯爵国、郑国是伯爵国等等。
那么我们正式开扒春秋五霸?
齐桓公:管鲍之交,尊王攘夷,诸侯会盟
他是春秋五霸之首。说道齐桓公必定要提“管鲍之交”,齐桓公这个国主的位子得来不易,未即位时,他被称为公子小白,身边有贤臣鲍叔牙,他的竞争对手是公子纠,辅佐者是管仲。管鲍二人年少时一起从商,管仲给自己多分了钱财,旁人以为不齿,鲍叔牙却说管仲是因为家贫才会如此;他们一同去打仗,管仲总如缩头乌龟般躲在最后面,旁人又瞧不起他,鲍叔牙却说,管仲有老母在堂不敢言死。更难得的是,公子小白与纠争位时,管仲还带兵去刺杀小白,最后小白得了君位,鲍叔牙认为管仲之才在自己之上,还向齐桓公力荐他,我想,所谓知己才当如是!
之所以说起霸主必道“齐桓”,并不仅因为他在位时励精图治,推行改革,推行一系列鼓励民生与经济的制度;更因为,他在各中原国被外族部落攻击的时候,采用管仲之建议“尊王攘夷”(即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团结了其他诸侯国,攻伐南北的狄戎,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四国在北杏会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为盟主的诸侯。其后,所有的霸主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所有的诸侯国都爱请霸主国家主持公道。
在齐桓公时期,还有老马识途、歃血为盟、曹刿论战(齐对宋作战失败,曹刿在宋国献策,一鼓作气的典故由来)等故事,并有召陵会盟、葵丘会盟,被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召陵会盟可参见《古文观止·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然而,齐桓公晚年昏聩,管仲死后,齐桓公的五个儿子纷纷争夺国君之位,他们在殿前厮杀,齐桓公活活饿死,死后几十天无人收殓,尸虫溢出,令人唏嘘。
晋文公:退避三舍、秦晋之好、贱土会盟
晋文公重耳目有重瞳,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君主。
他的父亲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但他宠爱最后娶的夫人骊姬,想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为此,想出了一个蜂蜜计,她以蜂蜜涂在头上引来蜜蜂叮咬,请晋献公长子申生为自己驱赶蜂蜜,让晋献公误解申生心怀不轨,此外,在申生送来的祭肉中下毒以此诬陷于他。
晋献公怒不可竭,当即要赐死申生,申生的师父狐突给送信,重耳劝其表明心迹或是逃走,申生都未采纳,反而自尽。说到这里,罗小妞你可以打开《古文观止·礼记·晋献公杀世子申生》,顺便习读。
记得看《芈月传》时,芈月母子流落赵国,饥寒交迫之时,芈月用晋文公的故事激励儿子。
重耳从申生死后流亡于各国十九年,狐偃、魏犨、赵衰等一路跟随辅佐,他所到流亡之处,受尽了冷眼和冷遇,但亦有国君愿意将女儿嫁给他,慷慨赠车马助他复国。
他逃到自己母族之国,国君把季隗(有“不复成嫁,请待子”的典故)嫁给他,他去往东方大国齐,齐桓公就把女儿齐姜嫁给他,彼时他已经55岁了,他有了齐姜为妻,颇有点乐不思晋,狐偃等贤臣就在桑树林里私下商议一同去宋国,万没想到齐姜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她认为大丈夫志在四方,于是灌醉了重耳,把他绑了仍在马车里,重耳离开了齐国都城一百多里才醒过来。
后来,他流亡到楚国,楚成王送他与随从车辆马匹,重耳就向楚王保证,若今后晋楚交战,他当退兵90里(30里为一舍),这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了。
最后,他流亡到秦国,秦穆公(这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将怀赢(一个二婚奇女子)嫁给重耳,并已同宗四个女子作为媵妾陪嫁。
说道这里。我们顺便提一提秦晋之好的典故,是指秦晋两国世代通婚,晋献公之女穆姬,申生的同母姊妹(重耳的异母姐姐)嫁给秦穆公,秦穆公又将女儿怀赢(对,就是后来又嫁给重耳那个)嫁给晋国的公子圉,而后又改嫁重耳,可以看出,所谓的秦晋之好一开始是政治联姻,后来代指男女之间的婚姻结合。
在姐夫兼岳丈的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他在位时,当时的周天子周襄王被弟弟王子带(周王的儿子称为“王子”,带是名字)带了绿帽子,王子带联合外族狄人,打败了周襄王,周襄王逃走请各诸侯为其主持公道。
罗小妞,看到没有,周天子之为王,本来应该是那个为诸侯主持公道的人,但现在却是发生内乱被攻得下不来台。周襄王在位时无甚功绩,不过,她见证了春秋霸主的崛起。
晋文公借这次机会,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杀死了王子带,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称霸中原的诸侯。他在位时,召集诸侯有贱土会盟、翟泉会盟,翟泉会盟后,秦晋一同伐郑,郑国国君争文公害怕,暗中派烛之武以口才使秦国撤军,罗小妞。你可以翻一翻《古文观止·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唐代有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说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与晋文公曾经的臣下介子推有关。我们少时读书,学过一篇古文《介之推不言禄》,其中的两句我还记得清晰“晋侯赏从王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和老母亲隐居到了首阳山,三月初三,晋文公采用放火烧山的方法,也没有把他们逼出来。最后介之推身死,晋文公遂下令以后每当此日,每家每户皆不用火烛,食用寒食,以纪念介子推。
与晋文公出生入死的大臣魏犨,其后人魏颗有“结草衔环”的故事,赵衰后人有“赵氏孤儿”的故事,晋国内,还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故事。而赵、魏两家,在春秋末期实力庞大,最后与韩家一起“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