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公治长篇第七则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回答到:“我不知道。”孟武伯再问子路是怎样的人,孔子答道:“子路,可以让他去统领千乘的国家的军队,但我不知到他的仁。”孟武伯又问“那冉有如何呢?”孔子答道:“冉有,可以让他管理一个有千户和百乘的卿大夫之家,但我也不知道他的仁。”孟武伯接着问“那公西华呢?”孔子答道:“公西华,可只要正装站在朝堂之上,可以接纳各国的宾客,但是我不知道他的仁。”

“仁”作为儒家评判一个人的最高标准,“仁”被儒家视作为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一切人的外在的延伸都是由根本出发而又出现的枝叶散开,人之所见都是仁的发端。不管是做千乘之国的统帅,还是白乘之国的宰治,还是在朝堂之上做一名礼仪官,均是“仁”之所致,所以孔子讲不见其“仁”,因仁便蕴藏其中而已。

孔门诸贤因秉性相异,而能从事的实际事务有所不同,但其内涵都均一致的。

从侧面讲,儒家认为,有仁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便不存在了,虽然每个人在现实中的差异客观存在。

就如,虽然我们的社会阶层日益固化和严重,人与人在物质上存在上较大的差距,但是精神上如果追求一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便不再明显。

正如一起读书的可以是开法拉利的,也可以是骑自行车。

在高贵的精神追求面前,才能人人平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