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上周提前布置了本单元的预习任务,利用假期孩子们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前两天我在课堂上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和孩子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反思了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时,引导孩子们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贡献”一词思考:课文选取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是显性的,提取的难度都不大,学生独立完成没有问题。课堂上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心默读,边读边圈画内容要点,根据所圈内容,练习用连贯的话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从而感受造纸术的了不起。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时,有一位学生说蔡伦创造发明了造纸术,此时,我随机将“改进”和“创造”这组关键词语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人们先后用了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比较一下,后一种材质与前一种材质相比,改在何处?进在哪里?文中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一句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从无到有。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改进”是从有到优,而“创造”是从无到有,通过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词语进行了辨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了词语的意思,提高了联系语境理解意思的能力。
三、抓住关键语句了解造纸术能传承的原因。学生在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基础上,引导他们关注课文中叙述每种书写材料缺点的句子,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和古人言语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清楚的理解了每种材质的纸被取代的原因,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必要以及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从而也将课后第二题自然融入阅读教学中。
四、注重学生有条理表达阅读内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表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时,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住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作,把造纸的过程写清楚的,这时候我整合了语文语地三里语句段运用里的第二题,让学生试着介绍一下捏泥人,剪纸,拼装玩具的过程,孩子们能抓住动词来简单说明流程,还有的同学能够加上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让自己的描述更有条理。
上完这节课,感觉同学们学习的兴致极高,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深入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