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8期“高考专题”专题活动。
“生活中,有的人为了避免矛盾冲突而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显得懦弱,不勇敢,为啥不敢亮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呢?既然自己的想法与对方不同,就应该大胆说出来,哪怕与对方争辩,也无畏无悔,唯有如此,才能辨明是非善恶吗!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事不说不明,理不辨不清,为了辨明事理,宁愿与人争长斗短,在争辩中,明是非,识善恶。但是这个时候,务必要分清争辩的对象,宁与君子争吵,不与小人斗嘴。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触怒了小人,后果是无法预知的。
所以,我认为有时为了避免矛盾冲突而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比较明智的。当我们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有冲突或矛盾的时候,我们需要掂量对方是什么人,掂量要说的话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假如我们预判自己说了想法,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也不会给自己引来麻烦,那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我们事先已经预判到说出来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我认为还是不说为妙。因为那会导致对方的打击报复,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
举个例子:三国时候有个才子叫祢衡,他少有才辩,性情刚傲,孔融赏识他的才能,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多次向曹操举荐。但曹操并不怎么赏识祢衡,对他没有好印象。后来在孔融的举荐下,曹操最终还是召见了他。祢衡当着曹操的面嘲笑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看作酒囊饭袋,一无是处,甚至还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祢衡可谓在曹操面前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才干,可是他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因为他的举动已经深深地触犯了曹操的威严,虽然祢衡没有被曹操亲自杀害,而是死于刘表之手,但是祢衡终究还是中了曹操借刀杀人的计谋。祢衡死时,才只有二十六岁,多么可惜啊!他如果不逞一时口舌之快,会那么早就被人害死吗?
“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句话我认为也是对的。人与人之间就是通过交流来相互了解的。没有交流,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相互之间总是陌生的;唯有交流,你才能了解我,我也能了解你,才会成为朋友,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在这里强调“坦诚”,自古以来,诚实守信被人称为美德,或许是因为坦诚,最能打动人心吧。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坦诚的说给对方,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相信对方的,当这种信任,引起对方的共鸣,使对方也能够坦诚相待时,真正的相遇就开始了。
举个例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山靖王之后刘备有趁机争权夺势的雄心。但是身为一个卖鞋的,他无钱无势,根本没有起势的资本。一日他看到屠夫张飞和豆商关羽在一起打斗,二人武艺超群,难分胜负。刘备想到:此二人勇武异常,如果能得到他们相助,大事可成。于是他出手将二人拦下,关张二人见刘备臂力过人,心中佩服,便在刘备的劝说之下讲和了。三人在一起吃酒,刘备说出了自己对当今时事的分析,说的关羽和张飞五体投地,心甘情愿的和刘备结为异性兄弟,辅佐刘备成就帝王霸业。
我想如果当初刘备不把自己的想法坦诚地告诉关羽和张飞,关张二人又怎么会跟随刘备一起出生入死,奠定蜀国基业呢?又怎么会有桃园三结义这段佳话呢?可见人在遇到知音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知音说与知音听,刘备选对了人,说对了话,获得了两个生死与共的兄弟,成就了一番霸业。
总之,话不是可以随便说的,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要讲。如果自己说的话能够让人反感,那尽量还是不要说的好。如果自己说的话能够让对方心悦诚服的接受,能够获得对方理解、支持和帮助,那当然有说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