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4No125
0700-0730用时30分钟字数970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并且在行动中随着能力的提升,随着可以处理应对的问题的复杂性的提高也随之提高,也就是说自信通常伴随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如果只是盲目的自信,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面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沦落到自负。
一定量的自信也能够推动行动的大风车转起来,只不过有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疑问,到底是先自信起来,因为你的自信,事情朝着不错的方向发展,有了正反馈,又变得更加的自信起来,还是等事情变好起来,自己对于外界的掌控感在提升,从而变得更加的自信?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的进展是怎么样的,在进展的过程当中你应该放多少自信合适?
如果每一个人过得一生都像是在调配一杯鸡尾酒,在每个当下的阶段你的自信只是一味调味剂,它只是用来触发你有足够的好心态去面对那些恼人的困惑,你越相信自己你就会给自己越大的容忍度,给自己时间成长进步,坚持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怎么样把握该加入多少自信呢?
对于自己的准备做一个全面的客观评估,在这个基础上,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相信自己,在这片土壤上可以养育出生命,过程当中你一定会遇见很多让自己感到无力的时刻,尝试着利用手边的资源整合运用,提升可以提升的能力,也实时评估事情的进展过程。
只不过,自信也有缺点——过犹不及,检查是否自负的指标——能力是否跟上了自信的分量?
加入多少的自信就像一个精准的化学实验,与勤奋、耐心、心态、知识储备及运用这几种化学品一起,恰到好处的剂量才能催化反应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