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后,我们都开始以成年人的新身份生活于世,我们一边感受成年后的种种新奇,一边却又被迫贴上了一个又一个标签,比如 " 成熟 " 、 " 独立 " ,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坚强而值得依靠的成年人,因为本该如此。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在大一时,因为害怕自己被孤立,所以习惯性的会迁就舍友,平时的宿舍活动也都是听从别人的意见,但后来慢慢发现这样的自己仿佛就只是生活在别人的世界。所以慢慢的,他不在像以前一样,开始遵从自己的意愿做事。
到了大学,我们不再能像以前一样,做什么都由着自己,现在的我们都是远在他乡,为了一个梦想,为了一份未来而努力奋斗。但却不能为了融入生活而磨灭自己的个性,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存在的最大亮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
因而,我们势必要习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在大学这座城市里,当繁华与喧闹平静,剩下的本就是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大人,却从一开始就要像大人一样处理各种事情,哪怕自己应付不来,也要把眼泪憋回眼眶爬起来继续奋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相信这句话。我们一次次用自己的经历验证着曾经的那些心灵鸡汤是多么的可笑,可没有办法,我们还是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尝试。
我们跟很多人说 " 我很好 " ,但实际并没有那么好,我们期待陪伴,渴望关心,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却习惯于把这种需求深埋心底。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里写道: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
记得一个月前,刚来长春不久的我对一切都还不适应,被一场重感冒狠狠的击倒在床上,虽然有舍友的照顾,但心里那种对家的思念还是满积待喷,最后我还是没忍住给家里打个一个电话。父母问我的近况,我强忍着眼泪,说我一切都好,但当挂掉电话的那一刻,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享受的最好的生活,因而当我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背负着自己对自己的向往而努力时,任何的 " 脆弱 " 和 " 认输 " 都会被认为是没出息。这些都没错,我们该成长,也该承担起自己的人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时无刻都是无坚不摧的,因为哪怕强忍泪水也不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正如《孤独患者》网易云热评说的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偌大的城市,忙着赶路也忙着按照别人的期望变得更强,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我们也有犹豫不决软弱无力的时候,需要别人给一个坚定的眼神;我们也有孤独和彷徨的时候,一个人熬过白天的辛苦,晚上渴望得到一个温暖的陪伴。
其实,无可避免的,我们都需要陪伴和安慰,哪怕只是夜晚的一次倾听,哪怕只是手机的一段音乐,甚至只是无意走到身边一只小猫,都可以将烦躁又无助的心抚平。没有谁的人生是轻而易举的,生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走不动的时候就停下来歇歇,想哭的时候就放声哭一场,愤怒的时候就去宣泄,孤独的时候就去寻找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