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晴 阅读第9天
内容:认识婴幼儿游戏图式》3.连接图式《P84-89:《观察婴幼儿游戏图式》3.连接和拆分图式p23-29;《读懂儿童的思维》3.连接和拆分图式p54-61
今天学习连接图式,真心话,看似简单,有不简单。三本书一起看,每次我会先把相应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把书平摊在桌上。一般先看《认识婴幼儿游戏图式》,再到《观察婴幼儿游戏图示》,最后到《读懂儿童思的思维》。为什么觉得学习游戏图式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呢?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书中所说的每一种游戏图式,只要是一线老师,都不陌生。可如果要非常准确的识别出这些游戏图式又并非易事。因为,孩子的游戏图式一般都是同时出现的,很少只出现单一的一种游戏图示。记得去年暑假,第一次看《读懂儿童的思维》这本书时,我的感觉是照这个说法,孩子的所有游戏都有游戏图示的呈现,无一例外。可这次阅读,我发现似乎不是这样。应该是张惠老师在《观察婴幼儿游戏图式》这本书的译者序种也提到过,孩子们的游戏图示更错出现在孩子们自主、自发地游戏中。而教师主导的游戏种很少会出现游戏图示的探索。关于这一点,我想教与不教?怎么教其实已经有了答案。我们所谓的教,应该是基于儿童自发地探索而开展的引导性的集体活动,而不是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师预设教育目标的集体教学活动。
今天所阅读的连接图式,简单来讲,孩子们把各种东西连在一起,接成一起就是连接图式。最常见的应该是美工区中孩子们用各种双面胶、固体胶或者绳子把各种材料“拼”在一起,做成一个作品;还有搭积木的时候,也有连接在里面。概念性和指导性的东西书中都给出了很详细的解答和指引,今天我感触最深的是《读懂儿童的思维》中第58页中所提及的,德布老师刚投放了一种有利于孩子们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得新玩具,而班里2岁的孩子们对于这中玩具感兴趣的点和老师所预设的并不相同,而是对于把玩具从桌子上推到地上,散落一地,乐此不疲。一开始,安妮特怯怯地看着老师,当发现老师面带微笑地看着她的时候,她越发坚定了自己的创意,越玩越兴奋,甚至还吸引了其他孩子伙伴的加入。
这样的游戏场景在幼儿园,尤其是小班那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如果是我,一定会组织她不要这么做。为什么?因为确实不妥。就像书中所说的,这是对玩具的不尊重,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想,绝大多数幼儿园老师,包括家长都会和我一样。区别可能就是谁的话更温柔一些,谁的话可能会严厉些罢了。我们不必非得喜欢这些探索活动,但我们要理解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渴望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性,他们渴望观察行为的因果关系。是啊,我们可以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我们一定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他们内在学习和成长的一种需要。那怎么做到可以理解而不误解?看懂孩子的游戏图式很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撒落是连接和拆分图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我们一定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