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食品监管部门对新餐饮经营方式的了解不多,为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此类经营者的经营合法问题往往会成为食品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文|曾立 食品行业法务,无讼法务特约作者
法律服务支持|无讼法务
近日上海街头和一些商务楼内出现了一种类似于自助贩卖机的“无人面馆”,这种自动提供热食的柜机,能够方便快速的为用户提供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正当这种“无人面馆”引发公众热议之时,却因涉嫌超范围经营被监管部门要求暂停销售。
“无人面馆”的经营方式的确是餐饮经营的一种创新。《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范围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应当依法经企业登记机关登记。”经营者在规划此种经营方式时难道没有考虑需要防范的法律风险么?
从监管部门透露经营者已经完成营业执照及食品经营许可的办理情况来看,经营者应该已经考虑到了该经营需要防范法律风险。其实很多餐饮经营者都明白,创新餐饮经营方式同样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但同时不少经营者也很困惑,其已经完成了各类经营登记,完成了各类证照的办理情况下,为什么仍然可能涉嫌违法经营?
无讼法务特别邀请食品行业资深法务曾立,从创新餐饮经营方式常见的违法点角度为您分析个中原因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你想做的与你申报的不一致
对于餐饮行业的经营者而言,如果要创新经营方式,首先要面对的是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应该怎么写。对于已经办理了营业执照的餐饮经营者而言,面对的问题则是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需要变更。
实务中不少经营者在处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问题上喜欢贪多求大。然而此种心态导致的结果则往往是经营范围表述过于笼统,想经营的内容没有写上,不想经营的内容写了不少。而创新的餐饮经营方式无法在笼统表述或不准确表述的经营范围词语中得到体现。不仅如此,由于食品经营许可的许可范围是以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为基础而展开的表述,前者的不准确表述往往还会影响到后者的准确表述。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申请人应当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选择一种或多种小类、中类或者大类自主提出经营范围登记申请。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规范的新兴行业或者具体经营项目,可以参照政策文件、行业习惯或者专业文献等提出申请。”
实务中,餐饮经营者对于不易把握的餐饮经营方式,可以通过与工商登记部门直接沟通,阐述餐饮经营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准确登记的目的。餐饮经营者切忌凭借臆想对拟经营范围进行归类后申报登记。
办完了证照不等于你就是守法经营者
餐饮经营者完成了相关证照的办理,仅是获得了相应的经营资质,但并不等于餐饮经营者从此获得了免责金牌。守法经营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其主要法律风险点仍然集中在食品安全方面。
对于创新餐饮经营方式的经营者而言,由于食品监管部门对新餐饮经营方式的了解不多,为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此类经营者的经营合法问题往往会成为食品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万变不离其宗,餐饮经营者经营方式创新不等于守法方式的创新。食品监管部门日常关注的仍然是是否在经营许可的范围内经营食品、食品原料的规范化采购、加工过程的安全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仍然是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的方面。
不仅如此,从实务操作来看,餐饮经营方式的创新往往还涉及其他方面的法律问题。例如某概念酒店采用一些明星的老照片等进行场面渲染,但实际并未获得相应的授权许可。由此引发的侵权纠纷在国内并不在少数。因此创新的餐饮经营方式应当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餐饮经营者对是否涉嫌侵权无法把握的,可以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以准确把握和防范经营方式中涉及的法律风险点。
创新但不能挑战公序良俗
餐饮经营者的创新不仅应当遵守法律的规定,同时还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民法总则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对公序良俗的遵守是法律对所有民事主体的要求。
实践中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往往与违法行为密不可分。经营者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往往会涉及对消费者人格尊严或其他合法权益的损害;对于商户名称或广告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还涉及经营者对名称、广告行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违反问题。
笔者相信上海的“无人面馆”不久将会重新开业,也相信我国餐饮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但无法掩盖的现实是,当前我国餐饮经营者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仍然相对较弱。
餐饮经营者,尤其是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餐饮经营者而言,应当关注餐饮经营的法律风险控制。而要实现对法律风险的防范目的,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对专业的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