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思考力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必备技能,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和决策。
如果没有结构,我们的思维就很容易从一点漂到另一点,却总也无法得出一个有效结论。
没有结构,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让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没有结构,问题就会像洪水一样试图一股脑儿地冲进你的脑海中,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
人们也同样通过结构来认识事物、认识其中的规律和美。举个例子,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同行看门道”,同行与外行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具备这个行业的思维结构。比如,你听音乐可能就听个好听还是不好听,但专业人士就会听出和声、旋律、节奏、音长、音强等。因为音乐本身就是通过声音长短强弱有规律的不同组合形成节奏,节奏也是音乐的基础结构,节奏再加上音高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旋律,旋律再加上音质的不同组合又形成和声。这些要素层层构成了整个音乐的结构,所以专业人士听,不光是好听不好听,更可以品味出其中无限的美感体验。
显然人们对各个领域的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
结构存在于每个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无穷变化中,每个局部表现整体,而局部的意义又由整体来决定。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如果可以从结构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一定可以让我们看得更全面、更清晰。
Why——结构思考力的作用非凡
一、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
1.结构思考力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基础
2.很多专业岗位对于结构思考力有更高的要求
3.所有管理者必备的管理技能
高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概念性技能是指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管理者以整体视角看待企业的能力,即把企业视作一个整体的全局把握能力。它决定着公司的总体成功,在管理过程中起着统一和协调的重要功能,而且级别越高的管理者需要的概念性技能越强!结构思考力就是概念性技能中最关键的技能。拥有结构思考力的管理者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开展,取得高绩效。
4.助力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构思考力不仅仅是一个高效率的信息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统一标准,提升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结构思考力除了提升员工能力以外,更大的价值在于对组织总体效率的提高。当所有人都具备结构思考力以后,可以明确企业内部的共同思维和语言标准。
当所有人的思维、语言一致时,工作效率和效果都会有很大提升。
结构思考力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强调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而中国传统思考与表达则更倾向于“先分后总”,也就是先将所有的细节及逻辑叙述完毕,最后总结出中心思想。所以,中国企业里更加需要推广“先总后分”的结构化思考与表达,这对提升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有巨大的好处。
三、对于全民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凡的意义
1.传统教育缺乏对思考力的专门训练
传统的教育则过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知识的增多并不一定会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清晰的思考。而在重知识、轻思维的教育体系下,必然造成很多人面临问题时思绪混乱。
2.结构思考力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
结构思考力帮助人们面对问题和任务时,从多个侧面清晰、全面地审视问题。之前一提到思维,很多人会认为讲的是“逻辑”。逻辑确实是思维的重要部分,逻辑是思维的加工阶段,加工阶段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阶段是理解阶段。人们往往在未全面理解情况的基础上,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思维加工阶段,虽然逻辑正确却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What——强调“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考方式
一、强调“先总后分”的思考过程
结构思考力是指以结构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晰的、强调“先总后分”的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比如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将200ml的水装进100ml的杯子里?”
我们的重点不仅要找到答案,而且要找到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
为什么200ml水倒进杯子里水会流出来?
总结一下水之所以会流出来无外乎有三类原因:第一类原因是杯子本身,比如太小或没有张力;第二类原因是外部环境,比如有地球引力;第三类原因是水本身,比如它是液体会流动。
杯子、外部环境、水这三个维度就可以理解为分析这个问题的一个结构,不但把问题想全面了,而且还分的很清。如果你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会发现很容易找到多种答案。比如,针对杯子方面的解决方案是换大杯子或换一个有张力的杯子,但前提是我不让换。那就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比如可以把水和杯子拿到太空上去,有可能解决吧?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你又说拿到太空上成本太高了。还有一个角度就是水本身,我们把它从液体变为固体冻成冰就可以解决了。所以,这就是一个简单运用结构思考力分析问题的过程。结构思考是人类思维领域的基本规律,内化为思考、外化为表达,所以通过结构思考力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做到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运用结构思考力更容易把握问题的关键。因为运用结构思考力看待事物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强调的是“先总后分”,从而把握事物的关键本质与问题的关键,就如同古诗中提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全面清晰地审视事务和问题,需要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而不是拘泥于细节。
二、金字塔结构是有效的训练工具
结构思考力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借助工具通过后天训练培养的。
金字塔结构正是提升结构思考力的有效工具。纵向结构上,每一组的观点都必须是其下一个层次观点的概括;横向结构上,每组各个观点互不重叠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就构成了一个严谨的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在思考时,就可以在大量复杂的信息中,用最短的时间明确方向、锁定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在沟通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让听众迅速抓住我们要表达的主旨,帮助听众沿着我们的思路去理解内容,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三、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立体化思维
结构思考力拥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结构。结构思考力则是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要横向结构上对问题的主体有个认识,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对横向结构中的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它更是一种立体化思维。很多人习惯一上来就纵向分析,比如倒水的案例,很多人一上来就只考虑了杯子的问题,所以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如何通过杯子的层面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问题还涉及其他两个层面。
How——将结构思考力应用于思考和表达
一、适用于思考和表达结构的构建
自我介绍、产品推介、项目方案呈现、工作成果汇报、工作建议汇报、竞聘演说、年终总结、年初规划、大会演讲、培训分享……职业人几乎每天都为这些内容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可以说有职场的地方就有思考和表达。然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表达都很无聊,尽管信息量很大却常常不知所云,非常好地解决了大家的失眠问题。如何在90秒内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让5分钟的报告使领导对你刮目相看?如何让10分钟的报告为企业创造上百万的价值?相信是很多职业人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接下来给大家简要分享一下如何用结构思考力搭建出思考和表达时有吸引力、说服力的金字塔结构。
构建思考结构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理念打基础
第一步是需要明确结构思考力的核心理念,结构思考力的核心理念包含四个基本特点和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四个基本特点是将先总后分的思考模式进一步明确和可操作的核心标准,它包括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等。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是指在接收信息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听清楚。当明确了这些核心理念后就可以让人的思维更加的显性化,为接下来的构思和呈现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二步:画龙点睛,基于目标定主题
一个表达能否打动受众,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你的表达是否有灵魂,也就是是否有目标、打动人的结论和吸引人的开场。任何一次商务环境下的沟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是要在这次表达之后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比如跟客户介绍产品,你的目标可能是客户听完以后愿意掏钱购买你的产品。当目标明确以后,要基于这个目标来确定主题,注意在结构思考力的要求下所有的主题必须是个结论,而且要符合“简单、准确、利益”的要求。最后再基于主题设计一个可以吸引人的序言。一个成功的表达一定是在开头就很好地吸引住对方,因为在你表达之前,听众脑子中可能有着无数个念头和想法,比如“昨晚老婆为什么不开心?”“手头的项目进展怎么样了”等。如何快速搭建一个共同的沟通平台,并把对方拉到这个平台上非常重要。结构思考力的序言讲故事的结构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包含S(情景,你们互相之间所熟知的大背景)、C(冲突,这种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Q(疑问,挑战下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A(回答,你带来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四个部分,所以是通过类似故事的方式快速引出A(回答),而这个A正是你要表达的主题或观点。
第三步:画地成图,纵向结构分层次
在这个步骤当中,需要运用结构思考力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和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的方式搭建层次分明的总体框架。自上而下疑问回答是以对方需求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想象对话技术,想象一下,当你说出你的主题后对方心中都会有哪些疑问,把它们都列出来,接下来表达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疑问,你的回答本身又会引起哪些问题,接下来再继续回答。
这里注意,问题的回答就是你表达的一级标题,这些标题同样也要求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即观点,这样就会引发听众听到一级标题的疑问,接下来再回答这些疑问来构建二级标题。以此类推,直到你觉得已经解决对方所有的疑问并能够接受你的观点为止就完成了报告框架的初步搭建,然后再通过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的方式对原有框架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四步:运筹画策,横向结构选顺序
“运筹画策”出自《史通·言语》,意为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表达最怕的问题就是观点混乱、结构不清,结论的得出因为没有逻辑性而不具有说服力。在这个步骤当中,最主要的任务是要确认金字塔结构中每一组的思想呈现的策略是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并且符合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MECE原则,以保证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有说服力。在横向结构中包含演绎与归纳两类子结构。所谓演绎论证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论证推理方法。当你觉得某个观点对方不容易接受时,可以采用演绎结构的方式。所谓归纳论证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推理方法,当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归纳的方式。
第五步:画栋雕梁,形象表达做演示
“画栋雕梁”是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这一步骤中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主题的包装,运用树、表、图等结构化的方式设计,并形象化地演示。结构思考力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思考力的完美呈现。结构思考力帮助我们搭建框架把问题想清楚,形象化表达则是把想清楚的问题说明白的最有效的方式。之所以认为它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是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且比较容易记忆。形象化表达也被称为“可视力”,你可以试试一个小练习:“静静地闭上眼睛,然后稍微将眼睛睁开一下,再闭上,想想自己是照相机,尽可能多地回忆起在睁眼的一瞬间看见的东西。结果怎么样呢?睁开眼睛再马上闭上后,居然记住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一次能够处理的图像形式的信息数量,是文字、数字形式的信息数量的好几百倍。”所以通过结构化思考清楚的问题,如果再以形象化表达的方式做呈现更容易让对方记住你的观点!
明确理念打基础
第一节 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
思维训练的前提是将人隐性的思考过程显性化。
例子,假如你是董事长,你的秘书早上一上班就给你打电话,仔细听听看会有什么感受。
“董事长您好!刘经理来电话说系统出现突发状况,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小张说他晚一点开会没关系,明天再开也可以,但最好别11点30分之前开。可是会议室明天已经被别人预订了,但星期五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需要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把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的10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好,她说完了你有什么感受?没错,一个字“乱”。
如果给你3分钟的时间,你觉得这段话应该怎样说才不乱呢?
要求:把上述现有的内容表述清晰,信息相对完整,符合商务语言的沟通环境。
接下来一起通过4个问题的讨论,探讨一下这段话到底该如何表达。
到底是先说原因还是先说结果?
当然先说结果。因为在商务沟通中时间比较紧迫,所以一定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更有效率。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你的结果特别让人难以接受时,有可能你会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在职场中,原则上来说,还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所以,这里应该先说:“董事长,我们可以将今天下午4点的会改在周五上午10点开吗?”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第一个共识:在商务沟通的表达中要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原因能不能被分类呢?
这个案例中可以很直观地分为人和会议室两类原因,表达时应该把同类原因放到一起。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达成了第二个共识:原因是可以被分类的。
这些原因可以被总结概括吗?
这些原因是可以被概括的。比如,人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刘经理、小张和王总等参会人员的时间都不方便或者周五都方便。同时考虑概括以后是得出肯定的理由更有说服力还是否定的理由更有说服力?体会一下,我们说参会人员今天不能参加会议是不能得出周五开会这个结论的,所以要得出肯定的理由“参会人员周五上午10点都可以参加”会更有说服力。我们达成第三个共识:原因分完类以后是可以被总结概括的,且给出肯定的理由支撑结论更有说服力。
在表述这三个人时有顺序吗?
在这个案例中,最直观地还是按照职务顺序进行排列,比如王总、刘经理和小张都不能参加会议。我们达成第四个共识:同类原因中的要素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织。
基于我们达成的四个共识,一起来看一下参考答案:
我们可以将今天下午4点的会议改在星期五上午10点开吗?因为王总、刘经理和小张都可以参加,并且本周五会议室还能预订。
或者按照上面的讨论,还可以把具体原因再概括一下:
我们可以将今天下午4点的会议改在星期五上午10点开吗?因为参会人员都可以参加,并且本周五会议室还能预订。
你看,具备结构思考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表述清楚。如果老板只给5秒钟,说结论就可以了;如果老板给了30秒钟,可以说到第二级;如果老板给了1分钟可以说到第三级;如果老板真的给了15分钟,是不是可以把下面的内容做出PPT详细汇报一下了?当你具备结构思考力以后,无论对方给你多少时间都可以把问题说得清晰且全面,只是深入程度不同而已。
基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即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为了便于记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论证类比”四个关键字与四个特点一一对应:“论”对应结论先行;“证”对应以上统下,表示上面的结论是下面理由论证得来的;“类”对应归类分组;“比”对应逻辑递进,表示各种思想都需要通过对比的方式确定逻辑顺序。
一、“论”:结论先行
1.国人更需要结论先行的训练
“结论先行”的表达习惯正好与中国人习惯的方式相反,因此更需要加强训练。国人比较习惯先说原因再说结论。
结构思考力强调的是先总后分。结论先行正是“先总后分”的体现,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在表达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让听众迅速抓住我们要表达的主旨,帮助听众沿着我们的思路去理解内容,提高表达的效率和效果。
2.你有一个不耐烦的上司吗?
问题的核心不是我们的上司不耐烦,而是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如何既能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又能让对方准确快速地把握你的观点?
消灭上司的“不耐烦”,从“结论先行”开始。
你如果能够结论先行地说明你的观点,并提出三个解决方案,然后让老板决定。你觉得他还会不耐烦吗?同理,你还可以设想自己是一名战地记者,在弹雨纷飞的时候要报道当前的战况,每说一句话都有可能有枪子儿找上脑门,废话、套话、官话、空话一概省略,直切主题是最合适的。
3.结论先行是自上而下表达方式的体现
如果想要让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就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结论先行,然后再进入细节。自上而下的表达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利用对方的思考和推理来增强你的说服力。因为先听到结论,人们会很自然地将后续的依据和前面的结论做一个连接,并更容易认可你的结论。相反地,如果一开始就表达了很多的细节,对方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尝试着总结出他的结论和观点,这个时候如果他总结的观点与你未来要表达的结论不一致,那么你想要说服他的难度就要大很多了。
二、“证”:以上统下
1.符合以上统下才能保证表达的效果
2.有理由支撑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3.以上统下的特点符合实践要求
三、“类”:归类分组
1.关于这个问题我有3点建议——分类可使沟通更有效率
2.这个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分类使思考更有效率
四、“比”:逻辑递进
每一组中的思想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这种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更容易让对方记忆。时间顺序是逻辑顺序中非常重要的排序方式。当然除了时间顺序以外还有很多顺序是我们在表达时可以遵循的。
第二节 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
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找出信息中哪些是观点类的,哪些是事实描述类的信息,观点类的信息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支撑结论的理由,并将它们区分开。
第二步:找到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画出结构图。接下来找出这些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依据事实、理由、结论的对应关系画出金字塔结构图。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接收信息除了在前两步做到能够听清楚以外,最后还要用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做到说明白。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寻找哪些是观点
何为观点?简单的理解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它是个人的看法区别于事实存在的。
2.确认哪个观点是结论
表达者清晰明确地表达结论非常重要。作为信息接收者想要知道对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就要明确其表达的结论。在众多的观点里如何判断哪个是对方想要表达的结论呢?结论在结构思考力当中也被称为“中心思想”。它首先是个观点,其次需要被别的观点(理由)或事实支撑,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结论。以下是几个确定“结论”的主要线索:
线索1:寻找结论的指示词
通过关注重点的指示词来去判断。因为结构思考力接收信息除了应用在文字信息收集以外,最主要的战场还是口头表达。当客户、同事、上司跟你沟通一件事情或者听一个演讲时可以通过关注重点的指示词来去判断,对方想要表达的结论到底是什么。指示词包括:
● 因此 ● 表明
● 由此可知 ● 由此得出
● 因此可以断定 ● 我要说的重点是
● 显示出 ● 证明
● 告诉我们 ● 问题的实质是
● 所以
当然并不是所有对方的表达一定会应用这些词语,不过这些词确实为我们找出结论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线索2:关注几个重要的位置
有几个重点位置我们要格外关注,比如表达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文章的话还要格外关注下段落的开头及结尾处,这些地方都是比较容易呈现结论的地方。如果这个表达的人结构思考力很强,那开头表达的就是结论。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表述者,一定记得要结论先行。
线索3:问一问“所以呢?”
尝试着问一问“所以呢?”。问“所以呢”,其实是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逼着对方去表述结论到底是什么。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特别隐晦的文字内容,看完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问自己“所以对方想要表达的结论是什么呢”。
3.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
理由首先也是一个观点,是解释为什么结论可以被认可的原因,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可以相信这个结论。接下来就要判断这些观点中到底有哪些是支持结论的理由,因为只有结论被理由支撑了,才是有价值的结论。而且具备完整的结论、理由和事实的表达才会更加有说服力。
那么,如何在众多的观点中区分哪个观点是理由呢?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主要的线索。
线索1:寻找理由的提示词
理由是在对结论进行解释,所以与寻找结论类似,理由也会经常藏在一些理由提示词的后面。比如:
● 由于 ● 因为这个原因
● 因为这个事实 ● 鉴于
● 有以下材料支撑 ● 因为证据是
● 调研显示 ● 第一,第二,第三
● ……
线索2:问一问“为什么呢”
多问为什么是特别好的思维习惯,凡事多问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层层递进的分析问题,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问问题,最后得到最核心的原因。
在管理当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比如,发现车间的地上有一摊油污,该怎么解决呢?把它擦掉就行了,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解决。要找出根本的原因需要不断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地面上会有一摊油污呢?是因为机器漏油了。
为什么机器漏油了呢?是因为胶垫老化了。
为什么胶垫提前老化了呢?是因为这批胶垫质量不好。
为什么质量不好呢?是因为采购的价格便宜。
为什么采购价格低呢?是因为采购部的采购方案发生了变化。
这个案例是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不断进行追问,找出真正的原因的。当然在结构思考力接收信息中,不一定会一个点问这么深。
4.戴上白帽子看都有哪些事实?
找出事实的技巧跟找出理由的技巧类似,因为事实是用来支撑理由的,就如同理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一样。
第二步 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不再做人云亦云的菜鸟
第二步就是要找出结论、理由和事实的对应关系,并画出结构图。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以往一周甚至一个月,然而在如此多的信息量下,我们如何判断哪些观点是对的,哪些观点是错的?这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结构思考力接收信息,除了帮助我们听清楚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提高个人独立思考能力。
判断结论合理与否的前提是,在接收信息时找出对方的结构。如果想要判断这个人结论的合理性,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结论,要看他用了哪些理由来支撑这个结论,以及用了哪些数据支撑这些理由,换句话说,要运用结构思考力接收信息的方式找出对方的结构来。
当我们把对方的信息梳理后并依据对应关系画出图,整个内容就非常清晰了。
结构化接收信息能侧面提高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当我们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也要先找出结构然后从事实入手。当我们运用结构思考力接收信息,通过结论、理由、事实的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后,可以让我们去判断对方结论的合理性,不但听清楚了,还能从侧面提高我们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主题句,迅速变身职业达人
想要用一句话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前提,一定是结构非常清晰,换句话说,你给我3秒钟我就只说中心思想,再多10秒就可以说到1级目录,以此类推。最短时间内表达的一定是最核心的内容。
结构思考力除了是重要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外,更是一个人职业化程度的体现。
基于目标定主题
结构思考力强调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是一种典型的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所以搭建出有说服力的金字塔结构一定要先明确目标、主题,并以有效方式引出主题。本章将给大家分享如何基于目标定主题的三个方面。
(1)确定目标,让我们的表达有的放矢。你的一次表达之后,希望对方能有哪些行为?首先需要提前设定好场景,比如你是谁,对方是谁。然后明确在这个场景下你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2)设定主题,让我们的表达观点明确。设定主题,这个主题是基于目标得来的结论。
(3)设计序言,让表达更吸引人。设计序言,这个序言是一次表达的开场白。
第一节 确定目标——让表达有的放矢
结构思考力中运用的目标与上面的道理一样,无论是思考和表达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有了目的才能确定主题、搭建结构,才有努力的方向。
一、设定场景:提前设定表达场景
1.确认目标前先设定好场景
我们需要提前设定好未来这一次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你是谁,对方是谁,才能组织你的内容,而且这个场景越具体越好,因为即使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场景下的目标可能都不相同。
2.场景越具体内容才能更准确
场景设想越具体,越能保证目标和未来的结构更准确。
一个场景的明确,就可以为目标和结构甚至是未来的内容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确定目标:目标是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
这里的目标说的是,在你的一次表达之后,希望对方能有哪些行为。
这些行为要具体到现场是可以达成的,而不是你所表达的方案本身的目标。
在这里,我引用课程开发时撰写学习目标的小工具,来帮助大家制定结构思考力表达时的目标,这个工具叫作ABCD目标法,每一条目标都要符合ABCD的标准:A代表受众;B代表行为,希望受众完成什么任务或表现出什么行为;C代表条件,在什么条件下;D代表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水平。
比如作为资深的销售经理,想要用结构思考力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显性化地分享给销售员,他的目标可以定为:
(1)在我的引导下(C),新销售员(A)能够从我的故事中准确(D)总结出电话销售人员成功的关键要素(B);
(2)根据我所提供案例中的信息(C),新销售员(A)能够运用我所教授的方法准确地(D)介绍产品利益点,并处理客户提出的异议(B);
(3)在给定的客户信息及情境下(C),新销售员(A)能够准确(D)运用我所教授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电话销售全过程现场演练,完成销售任务(B)。
再比如,某银行的产品经理,希望针对客户经理进行“积分贷”产品的推介,未来能够提供客户在我行结算存款,进而实现小企业资金自求平衡。他的目标可能是
(1)在理念统一的前提下(C),客户经理(A)非常愿意(D)去跟新老客户推广“积分贷”产品(B);
(2)在给定明确的需求下(C),客户经理(A)能够熟练(D)运用指定的营销技巧向客户推广“积分贷”产品(B)。
第二节 设定主题——让表达观点明确
首先要从主题上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你要说服对方接受你的什么观点;第二,如何对这个观点进行包装,让观点更有吸引力。
一、确定结论:一个为目标服务的结论
注意这个主题一定是基于目标的,而且必须是一个有观点的结论。
一直在跟大家强调“结论先行”,这里说的主题就是我们整个表达的结论,记住它是源于目标、服务于目标的结论!
二、包装主题:一个打动人心的主题
1.包装主题有三个基本原则
包装主题这件事情做得好的还有很多领域,如广告领域和媒体。我们在包装主题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简单、准确、利益(从对方角度出发),这三者缺一不可。
2.运用选题矩阵可以优选出最优的主题
有人会问,关于一个主题我可以包装出好多个主题来,如果每个都觉得不错该如何选择呢?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结构思考力工具——选题矩阵,它可以帮你把选题时的感性因素理性化:把主题放到第一列中,从“简单、准确、利益”三个维度,分别给每个主题的每个维度打分(满分10分),这样每个主题都会得到一个总分,选哪个作为主题呢?一定是得分最高的那个。
这不是教你变身为标题党,而想强调任何一次的表达都应该有为其目标服务的结论,而如果这个结论简单、准确又能从对方利益角度出发成功地吸引对方,那你的这一次表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第三节 设计序言——让表达更吸引人
当一个人接收信息之前,头脑中会有很多思绪和想法。所以,需要有一种方式在沟通之前把对方吸引过来。换句话说,要搭建一个共同的沟通平台,然后才开始后面的表达,这种方式就是接下来要分享的序言的讲故事结构,它是一种可以快速抓住对方并吸引对方的开场方式。
一、初步设计:完善序言的基本要素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包含4个要素:S是情景、C是冲突、Q是疑问、A是回答(解决方案),为便于记忆称为SCQA。情景就是一个大背景,冲突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的问题,疑问是如何在这个背景下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序言是在中心思想的上面,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是一种引出中心思想的开场白。
在任何场合的表达,都需要有开场白,开会轮到你发言、你要演讲、要工作汇报了,SCQA都可以帮你快速地组织内容。比如以下这个案例,能不能找出这序言的SCQA分别是什么?
集团近年来发展速度快、产量逐年提高,众多项目被列为北京市重点项目,然而在如此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集团资金缺口成为限制集团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设计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方案。
S(情景):集团近年来发展速度快、产量逐年提高,众多项目被列为北京市重点项目。
C(冲突):在如此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集团资金缺口成为限制集团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Q(疑问):如何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A(回答):应该实施一项“设计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方案”。
当你敲门进去见到老板,S给老板介绍了背景,C将老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提出Q与老板产生共鸣,A则提供了解决方案,之后开始正式方案的汇报。
二、优选完善: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四个要素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不用改任何文字,只是调整SCQA之间的顺序就可以了。一共有4种模式,分别是标准式、开门见山式、突出忧虑式、突出信心式。
前3种模式中都省略了Q(疑问),因为所有序言中的Q都可以是“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些案例。
标准式:S—C—A
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因此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开门见山式:A—S—C
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
突出忧虑式:C—S—A
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突出信心式:Q—S—C—A
如何在确保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房地产业务快速发展?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我行房地产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增大。因此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纵向结构分层次
我们的思维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从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路径分解,探求答案的能力;另一种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结论或最好解决方案的能力。
1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场景1:一位同事在公司大会上发言,一共讲了30分钟,结果大家睡了25分钟,这种情况很常见。
场景2:我们去看电影,两小时的电影演完,我们从电影院出来后觉得好像刚过几分钟。
为什么30分钟的演讲让大家睡着了,而两小时的电影那么吸引人呢?
电影除了明星和视觉效果以外,最能吸引我们的一定是情节,所有电影在一开篇的时候都会抛出一个悬念!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会特别关注悬念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而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答案会一点一点地解开。整个剧情的展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给你一个悬念、给你一个答案、给你一个悬念、给你一个答案……当所有的悬念解开之后,这个电影也就结束了,而整个过程你会一直被紧紧地吸引着,所以两小时的电影看完以后,跟刚刚过了几分钟一样。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也可以像电影一样,很好地吸引对方并说服对方。这种方法我们在结构思考力中叫作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一、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的两个步骤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第一步:设想问题,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新模式。
设想问题是在已经确定完主题的基础上,看对方会关注什么问题。
第二步:回答问题,提前想好答案事半功倍。
回答已设想的问题。同时还要想这些答案会引发哪些新问题,再循环应用这两个步骤,直到你认为所有的答案都被解答了,就完成了这次金字塔结构的搭建。
二、设想问题,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新模式
为了传递新的信息而进行的表述必然会使对方就其内容和逻辑产生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这样?”“为什么你这样说?”所以自上而下疑问回答的方式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设想问题,这一步最大的难点是能不能换位思考,因为所有人都习惯了告知对方我们有什么,而不太习惯看对方关注什么。因此,这一步中我们要尽量放下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接收到信息以后会有哪些疑问。操作时要求把所有问题都问到。
1.转变为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要完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问题。当接收了你传递的主题后会有哪些疑问,然后表达的内容都是回答对方疑问的。
结构思考力用于表达的疑问回答式,同样适用于思考问题。只是问题不一定是别人问的,而是我们自己问自己的,比如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使用5W2H的方式分析,可以帮助你准确、清晰地界定问题,抓住问题的框架从本质上掌控问题,有助于提高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全面性。
3.掌握2W1H的简便方法
2W1H是设想问题时经常被问到的核心问题。基于2W1H这个小技巧的基础上,结合结构思考力四个基本特点中的“结论先行”和“归类分组”,还可以总结出了一个1—2—3模式的简易型结构思考力模型。
三、回答问题,提前想好答案事半功倍
作为表达者,你必须在表述的下一层次对引发的问题做出回答,同时你的回答仍然是向对方传递他们不知道的新结论,而这个结论又使对方产生新的疑问,于是你又在下一层次对新的疑问做出回答。你将不断地按照“引起对方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模式继续你的表达,直到你认为对方不会再对你新的表述提出任何疑问为止。至此你就可以离开金字塔结构的第一个分支,返回结论层继续回答由结论引发的其他疑问。
1.你的回答必须是结论
答案是结论才符合“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这两条标准的要求。
这里面的两个核心点:
第一,结论先行,即每一个答案的本身就是一个结论,不能是“X框架特点的介绍”、“X框架特点的优劣势分析”。因为是结论才有可能回答上面设想的疑问,因为是结论才能引发下一个层级新的问题。
第二,以上统下,就是下面的每一个都是回答上面问题的答案。
每个问题回答本身都需要是结论,才能更加清晰有说服力。平时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好不容易把问题设想出来了,结果在回答问题时少了结论的情况。
2.每个层级都需要是结论
在疑问回答式回答问题时,我们的每个层级的答案都需要是结论,不然就不能回答上一个层次的问题,也无法再引发下一个层次新的问题了。
这个案例可以让您体会有没有结论的一个差别,没有结论就仅仅是个框架,有了结论之后才有灵魂,才有你的存在。
各层级答案都是结论才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任务复杂问题表述清楚。而这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也非常常见。
3.回答时需要“旧瓶装新药”
对方最关心的问题要放到关键位置上。我把这种方式比喻为“旧瓶装新药”,所谓旧瓶可以想象成对方思维模式里放了几个瓶子,你要把表达的内容按照对方瓶子的分类放到瓶子里面,他才能容易认可。比如关于这个新产品,客户就是关心Why、What、How,如果拿着产品的五大差异、七大优势、八大特点去跟人家讲就完全不符合对方的需求。所以,要把这些内容再按照他们对瓶子的分类将内容扔进去。就如同刚才的那个案例一样,如果那个问题是领导最关心的,你不能放到下面,而要放到相应的瓶子里,这就是旧瓶装新药。
第二节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我们已经分享完纵向结构的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从上到下的搭建金字塔结构。反过来,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堆素材想把它整理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怎么办?比如工作总结就是这样,一年干了很多活,但是却搞不清楚这一年总结的目标是什么?主题是什么?该从哪里开始整理?接下来分享第二种构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就是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一、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信息。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
第二步:分类。这个环节的原则是“归类分组”,确保同一组的思想都属于同一个范畴。
第三步:概括总结。通过下面各个要点的观点,将每个分类概括出一个结论,当然还可以继续往上概括,直到金字塔结构的塔顶得出最终的结论为止。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不仅是让观点更加清晰,很多时候也是一个发现新思想的过程,同时收集信息、分类、概括总结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原点。
二、概括总结:杜绝“没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没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得出结论,告诉对方你想表达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方法1:寻找共性,通过共同点概括结论
方法2:情景想象,面对面时你会跟对方说什么
方法3:善用修饰,提出可以感动人心的结论
横向结构选顺序
在横向结构中,我们关注的是同一组思想的横向之间是否做到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清晰地罗列要点叫作归纳,有针对性的说服叫作演绎。归纳论证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特点的思想归类分组并概括出的结论;而演绎论证则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重点在于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的结论。
第一节 选择演绎——让说服更有力
演绎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论证推理方法。一个最简单的演绎结构,也就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演绎论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标准式,另一种是常见式。演绎三段论就是标准式,而现象、原因、解决方案就是常见式。
一、标准式:理性思考的根本,让表达极具说服力
1.标准式是人类理性思考的根本
演绎之所以在结构思考力中运用后,说服力非常强,是因为它有强大的逻辑学理论作为依据,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标准式让表达极具说服力
横向结构中运用标准式演绎来表达会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让你的表达更加有说服力。而熟练运用标准式演绎结构必须掌握正确的大前提,因为这些大前提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原理、行业规律、基本规则等常识,所以要想有力说服人需要在多掌握这些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式演绎的推理结构。
二、常见式:最常见、实用的说服方式
1.常见式真的很常见
识别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案也是一种演绎结构的形式。它真的很常见。常见式是工作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并同样可以达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因为它相当于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个方面来有力支撑你的结论,比较适用于问题解决、专项汇报、方案推介等方面的呈现。当方案清楚地构思出来后,你就算不用PPT,口头表达也一定可以信心满满地在3分钟内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2.常见式真的很实用
常见式(现象、原因、解决方案)因为既暗含了2W1H的技巧,保证思考的全面,又是逻辑清晰的演绎,所以它会让你的表达既全面又很有说服力,在日常工作中更容易被使用。
3.注意区分现象和原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们在思考和表达解决问题类的方案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现象与原因混为一谈,或者没有分析原因直接仅凭现象就做出判断进入到解决方案设计阶段。很多人比较容易将现象和原因混杂在一起。
4.各组思想要完全遵循结构化
如果提出4个现象,就要分析这4个现象对应的原因,最后给出与这4个原因对应的解决方案,即现象、原因、解决方案要一一对应。
第二节 选择归纳——让要点更清晰
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在分析多么复杂的问题时,都可以做到非常清晰和精准呢?原因在于,他们从结构化的视角看待事物,既能自己总结提炼出相应的结构模型,又以大量的现有模型来分析问题。
归纳是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方法。
第一步:在三种子顺序中选择一种分类方式
1.分类符合人类思考的习惯,让隐性经验显性化
归纳分类可以将隐性经验变为可复制、可传的显性智慧
2.明确三种分类方式的使用情况
归纳中的三种分类方式
归纳分类是运用结构思考力做到思考清晰、表达有力的基础。
有哪些方式可以把它们归类分组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呢。分类方式如下:
a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
时间顺序适用于项目进展、阶段汇报,比如过去—现在—未来,总结—形势思考—计划,流程1—流程2—流程3,阶段1—阶段2,这些都属于时间顺序的呈现。有了这种分类的标准,你就可以快速构建一个横向结构。
b 按照结构顺序分类
结构顺序是指将一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这个整体既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概念,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表达顺序有利于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比如公司的组织结构图、优秀员工的7种品质等。
c 按照重要性顺序分类
重要性顺序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内容,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比如,你提出某一类型的3个方案,这3个方案具有相同的特性,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所以你在表达时会依据这些方案的重要性加以排序,先说最重要的方案,以此类推。
3.每组思想选择一种分类方式
同样一件事情可以用多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之间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可以说不同的分类方式体现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定位和价值观。
保证每一组思想中运用一种分类方式。横向结构的作用是要做到符合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因此确保这两点要求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保证每一组思想中运用的是时间、结构、重要性当中的一种分类,而不是交叉使用。比如你不能前两部分按照时间分,第三部分按照结构分,这一定就存在交叉造成分类不清。
第二步:运用MECE确保分清、分尽
1.养成MECE的习惯
结构思考力中的黄金法则:MECE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麦肯锡思维过程的一条基本准则。“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 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所以,未来无论在思考和表达问题时,分类都必须要符合MECE原则。当然,完全穷尽这件事是一个理想状态,不是说不可能,是你要想全,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可以尽量让你想全。
MECE原则也起到帮我们更好地审视总体、全局的作用。
MECE让我们看待问题更加清晰全面
通过MECE的分类不但可以把问题分清楚,还可以帮你拓展思路。
MECE原则可以让我们把握问题的关键
而分类过程我们一直要拿MECE这把尺子去衡量,这一组的思想是否属于同一个范畴。在第三章中曾经提到过,自下而上概括总结的三个步骤收集信息、分类和概括总结,其中的第二步分类的原则就在于MECE原则。
需要用MECE原则对归纳结构的每一组思想做逐一排查,以确保我们的各组思想符合“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
掌握创建MECE的简便方法:2✕2矩阵
2✕2矩阵是创建MECE特别有效的工具,运用2✕2矩阵将事物分类后,会让我们更清晰地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里,我们的重点任务是希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来创建属于自己的MECE结构,有助于你的思考和表达。除了引用现成的矩阵,如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2✕2矩阵呢?按照20/80法则,任何事情和问题一定可以找出2个或几个最核心的要素,每个要素又可以找出对应的两难困境。归纳为8种类型,分别是理智与情感、内与外、成本与效益、产品与市场、变化与稳定、了解与不了解、竞争的优先次序、内容与流程。把两个要素的两难困境相互结合,就可以画出一个分析问题的2✕2矩阵,产生一个让我们全面审视问题的4个象限,而且它们完全符合MECE原则,让你的思考更加清晰和全面,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明确的方向。
4.可以运用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
结构思考力解决的问题就是当我们面临一堆任务或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从结构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和表达,然而除了自我创造,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现有的“结构”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学习的各个学科里面都有各种模型,包含了方法、步骤、工具等。这些都是经过前人提炼、抽象出来的帮助我们审视世界的“结构”,我们可以在思考问题时直接进行调用。比如,在考虑市场战略时,能否立刻联想到3C(Company公司,Customer顾客,Competitor竞争对手)的结构,在市场决策方面,是否了解4P(Price价格,Product产品,Place渠道,Promotion营销推广)。这在推理、判断的精度上产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没考虑3C,很多情况下会只重视本公司,导致产品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基础,同时没有考虑4P,可能一味地侧重于价格和产品,就会做出低价格一定有好销路的判断。
当然这些“结构”本身不会给你任何的答案,它的作用是把你的注意力引领到更广阔的视角把事物审视清楚。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思考结构”给我们提供了清晰而又全面审视世界的框架,让我们可以迅速掌握问题的核心并有效做出决策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考和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有力。如前文所说“思考结构”可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构化为一种结构,另一种就是运用各领域中现成的结构。
第三节 因需而动——两种顺序选其一
1.演绎适用于需要说服对方时
当你需要说服对方的时候或觉得对方可能会有抵触心理的时候,用演绎的方式会更好一些。
2.归纳适用于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
当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更适合运用归纳的方式。横向的归纳论证有哪些利呢?首先,便于记住要点,方案就包含1、2、3三个方面,要点很清晰。其次,一点被否定其余要点仍具有说服力。
第四步:横向结构选顺序
确认每组的思想是选择演绎还是归纳的结构。如果是演绎,要确认是用标准式还是常见式;如果是归纳结构,则在保证一组内是按照时间、结构、重要性中的某一种分类的同时,还需要确认这一组中的思想是否符合MECE原则,以保证金字塔结构变得更加稳固、清晰且有说服力,并画出新金字塔结构。
第五章 形象表达做演示
第一节 卖点包装——让观点容易记
通过对要点的语言包装可以让对方更容易记忆。比如,出门4件事知道是什么吗?很多人会马上得出答案——“身手钥钱”,也就是出门之前要记得拿身份证、手机、钥匙和钱包。简称为“身手钥钱”。再回忆一下“交通123”是什么?1看、2慢、3通过。很多年过去了,这些要点你还可以非常清晰地记得。究其原因为这些要点被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了包装,让你记起来更加的简单、明了且形象。
三种包装方法:
一、类比: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进行包装
第一种方法是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为主题进行包装。
二、引用:引用广告、歌曲或名言的方式进行包装
三、整合:通过对色彩、词语、数字的整合进行包装
第二节 形象表达——让演示更有效
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的完美呈现。首先结构思考力帮助我们搭建框架把问题想清楚,形象化表达则是把想清楚的问题说明白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之所以认为它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是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且比较容易记忆。
如何让你的PPT更加清晰、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一、构思时请远离你的电脑
在草稿中“画”出构思可以让我们纵观全局,让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在构思的时候请大胆地远离电脑,果断地拿出纸和笔,运用结构思考力的技巧,按步骤进行构思,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将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放到PPT中
结构思考力运用在PPT中最直观的是对总体架构的确认。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如图5-8所示的内容,即将金字塔结构直接放到PPT中,其中序言部分可以根据情况确认是否增加到PPT中,也可以选择用口头的方式来开场。
三、每一页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1.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
每一页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即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这里介绍四个基本特点在每一页PPT中使用的理念。
● “论”——结论先行:每一页PPT只表达一个观点,并且出现在标题中,即每页PPT的标题都需要是具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 “证”——以上统下:每页PPT的主题,都需要是下面要点的概括。
● “类”——归类分组:每页PPT中的要点,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能有遗漏和交叉。
● “比”——逻辑递进:每页PPT中的要点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论”——结论先行
将每页PPT的标题确定为一个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结论先行”作为结构思考力的核心理念,要求在每一页PPT中都要有所呈现,不然接收信息者就很难理解,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简化你的文字内容,做到重点突出
通过删减、提炼等方式找出文字内容的核心,并通过突出重点的方式进行呈现。
“证”——以上统下
运用纵向结构“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的标准,将PPT中的文字内容区分出层次,搭建出基本框架。
“类”——归类分组
杂乱无章的信息罗列是最可怕的呈现,运用横向结构“归类分组”的标准,将PPT中的内容要点做好分类,并且要符合MECE原则。
“比”——逻辑递进
对要点进行卖点包装,让对方更容易记忆
“逻辑递进”的标准同样适用于单页PPT中。没有逻辑顺序的表达常常让人无法理解并记住你的观点。
2.运用图像进行形象化演示
运用数据图让你的数据会说话
数据图表是一种说明数字非常有力的工具,通过将数字形象化之后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则更加具体、精准有说服力。
这里补充一下,在《用图表说话》一书中,已经为大家运用图表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
第一步 决定你的信息,从数据到信息。基于现有的数据,首先要明确你想要表达的具体的信息。
第二步 确定对应关系,从信息到对应关系。各种花样繁多的数据图表无外乎是对5种关系的描述——成分、项目、时间序列、频率分布及相关性。
第三步 选择图表形式,从对应关系到图表。每一对应关系都会相应引导出5种图表形式——饼图、条形图、柱形图、折线图和散点图。
运用概念图让你的表述更直观
可量化的数字可以转化为数字图表,一些不可量化的信息传达可以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流程、过程等。
概念图是PPT视觉化呈现中特别重要的应用,让你的信息非常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对方,使用方法与数据图表类似,也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 确定主题,明确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也是结构思考力中的结论先行。
第二步 确定关系,确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独立、影响、对立、平衡、流程还是循环等。
第三步 选择概念图,根据确定的关系选择哪种概念图更适合你所要表达的结论。比如在PPT内置的Smartart中有很多大家可以直接调用的,包括列表、流程、循环、结构、关系、矩阵、棱锥图等,当然你还可以自己尝试绘制概念图。
本书摘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180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www.greatytc.com/c/d3950a9c3431),也可看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
欢迎加Sting的微信号“1025792036”申请加入社群,一起读书。
也欢迎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