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抱怨的规则》
“今天,你又抱怨了。”小美对着镜子里自己的那张苦瓜脸,无可奈何:“不是说好的,不再抱怨吗?!”
明明前一秒在心里已下决心不再抱怨,下一秒却又鬼使神差了。说真的,小美很讨厌抱怨的自己。
然而今天,小美决定给自己一个暖暖的微笑,希望改变从这个微笑开始;小美也决定安慰一下无所适从的自己,并告诉自己,之前的种种,都已过去,再无关系。
因为,抱怨是个普遍现象。每个人都会有抱怨情绪和行为,即使是著有《不抱怨的规则》一书的乔恩•戈登,他也不例外。
作者乔恩•戈登,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是教育研究硕士、企业家、演讲大师,戈登先生长期致力于培养积极而有活力的员工、领导者、组织和团队,他提倡的积极改变原则,让无数各界人士受到启发,并带着更高涨的热情与更明确的目标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
戈登先生还是畅销书榜作家,他著有20本书,其中包括8本畅销书:《种子》《木匠》《亲密关系》《鲨鱼与金鱼》《不抱怨的规则》《花园》《安全帽》《咖啡豆》,在全世界圈粉无数。
《不抱怨的规则》顾名思义,话题中心就是“抱怨”。本书篇幅虽小,但引人入胜的故事却能让你轻轻松松地一口气读到底。
它讲述的是一位资深HR如何冲破抱怨的桎梏,获得工作与生活双丰收的故事,说明了积极改变才能浴火重生的道理。
在阅读期间,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也可以透过主人翁霍普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从她的身上,找到切合率极高的自己的影子;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很容易产生共鸣与共情,在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挖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战胜挑战的原动力。
一、抱怨的情绪,人人都有,不必过多苛责
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物有百转轮回。
人类是情绪与欲望的载体。故而,无论是事与愿违还是得偿所愿,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相对应的情绪;无论是轻而易举还是难如登天,我们都会想方设法越过阻碍去达成所愿。
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厘不清的自己、点不醒的梦境、失衡的健康、完不成的任务、达不成的心愿而感到痛苦万分。
当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不能内化之下,就会化为抱怨,并从我们的身体里散发出来,弥漫我们的生存空间。而层出不穷的抱怨,既埋汰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本书主人翁霍普因为丈夫的背叛与出走而陷入生活窘境:前夫逃离时留下的堆积如山的欠款,让她心生怨恨;独自一人养育的两个孩子的辛苦,让她力不从心;两点一线间长期的劳累与焦虑引发的健康危机,加上家族遗传病史的阴影,更让她心生惶恐。
至于在EZ公司里,她既是公司的人力资源副经理、心理学家、和事佬,也是员工发泄抱怨的垃圾桶,还是管理团队与员工之间的桥梁。
作为资深人事经理,她比谁都知道公司里员工士气低落、负面情绪蔓延早就存在,她曾就员工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多次提议改善企业文化,虽然她有想法也有办法,但她的提议却总被搁置在一旁,没有人想听她的话,她也没有办法仅凭个人之力去解决公司的问题。
她也有抱怨,她也在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公司员工向她发泄的报怨。
事实上,谁会有事没事地,对事事都称心如意心生抱怨呢?之所以抱怨,必定是因为某些事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达到预期,还有上升空间,还有转圜余地,还能更加完善。
但是,抱怨并非洪水猛兽。它可能就只是一个警醒、一个提示而已,为的是让当事人或管理者能够关注到它,并能加以妥善处理。
所以,坦然面对就好,不必如临大敌,更无须苛责。
二、无休止的抱怨,会毁掉幸福
亚伯拉罕·林肯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他自己选择的。
的确如此。
忙碌了一天后,倦鸟归巢的小美,却徘徊在门口不敢进门。她想起了先生面对牢骚时那“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样子,想起了孩子在她牢骚开始时默默摆好的垃圾桶以及瞥向她的不无深意的目光。
小美变得沉默,回家后不再言语。家里一片静默。大家都很别扭,却谁都不想打破这沉寂。
那个装满欢声笑语的家,变了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争吵或让人窒息的寂静;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变得自卑;视她若珍宝的先生,如今却淡漠如路人,不是怒目以对,就是掉头走人。
他们都活成了彼此讨厌的样子。而这,始于她的抱怨;抱怨,则是她错误的选择。
稻盛和夫说:你是谁,便会见到谁。
一针见血!
其实,小美的抱怨,无非是工作上受到委屈和家里劳务辛苦,虽然起源于心理落差,却只是些鸡毛蒜皮。可就是这些鸡毛蒜皮,却让抱怨变成了她的一个习惯
,这种习惯,则蚕食了她原本的幸福!
霍普的生活与小美的相比,几乎如出一辙。
“你就只会抱怨,一进门就抱怨你的工作,抱怨所有向你抱怨的人,然后你就向别人抱怨大半夜。你总在谈论爸爸离开后生活有多糟糕。他不只离开了你,他也离开了我们,而我们还在这里,所以你每次说你有多恨你的生活,就是在说你恨你和我们的生活。如果我是你说的牢骚鬼,那是因为你是我的好老师。”
当霍普让女儿劳伦不要抱怨时,劳伦这样向她咆哮。她感觉到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正在破裂,认为这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报应。
显然,抱怨的破坏力,令人咂舌!
正如书中所说:抱怨和负面情绪,就像是那种狡猾的藏在身体内部的癌症,在暗中生长,时缓时速,如果不能发现,最终会扩散开来,摧毁身体。
三、直面现实,拒绝盲目抱怨
有这么一个经典故事;
一个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来到了一个被洪水冲垮的满目疮痍的村庄,由此,他联想起自己的境遇,悲从中来。
然后他看到一个农夫站在被洪水淹没的田地旁,既不抱怨,也没悲伤,还面带微笑。他感到很奇怪,便问:“你为什么不抱怨上天带来的灾难,又为什么不为被淹没的庄稼悲伤?”
农夫回答:“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抱怨和悲伤都没有用。虽说洪水毁了农田,但是,却带来了许多养料,使田地更加肥沃,明年一定有好收成。”
看来,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就是这句“虽然……但是……”,神奇地让农夫与抱怨划开了界限。
所以,既然无法改变的境遇,不如换个思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将注意力从糟心的事情上转移开来,把负面情绪从内心清扫干净,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
无巧不成书。
霍普在医院里遇到的护士乔伊丝,是个非常有爱的人,凭借人生经验,她很快就能分辨出病患的抱怨是因为恐惧和无助还是只是一种习惯。为了帮助病人的脱离焦虑与恐惧,她想出了一个“不抱怨规则”,希望通过转移注意力,赋予病患以完全不同的理念,并帮助病患走上积极折道路。
乔伊丝语重心长地对霍普照说:“你有权利抱怨,谁都不能阻止你。但是在生活中,你只有两条路可选:积极的道路,消极的道路,积极的道路能让你更健康更幸福更成功,消极的道路则相反。你不可能同时走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正在抱怨的你,要选择哪条道路呢?”
乔伊丝传授给霍普以“不抱怨规则”:首先设立“不抱怨日”,逐日停止抱怨;接着利用抱怨,因为所抱怨的都是自己不想要的,不想要反面一定是自己想要,将抱怨当成催化剂,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积极的改变并解决问题。
令人惊奇的是,霍普照竟响应起乔伊丝来,她还获得了乔伊丝提供的三个不抱怨工具。工具如下: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抱怨,但是+ 积极的想法
[if !supportLists]2、 [endif]转变视角,改“必须”为“开始”。专注于自己能做什么,专注于感知祝福而非压力,专注于感激。
3、变抱怨为解决方法。消除盲目的抱怨,变发现问题的抱怨为积极解决问题的机会。
正如乔恩戈登所言,抱怨,其实是一个人生活与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戈登也承认自己曾经是个抱怨者,会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他人,在今后的日子,他还是会抱怨,还是会沮丧,但他会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将负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不抱怨的规则》这本书,最终给安排了一个很好的结局,着实让人欣慰。霍普通过“不抱怨的规则”,不仅迎来了工作上高光时刻,也修复了自己的家庭幸福,而且健康危机也一并得以解除。
作者在书中分享的不抱怨的三个工具以及九步行动方案,实用且有效,既适用于团体,也适用于家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个著名的理论: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组成,另外90%由自己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决定。即10%为不可控,90%为可控。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掌控那90%,事情必定会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毕竟,没有谁脚下的路,一直平坦;没有谁头顶的天,永远湛蓝,没有谁的人生,永远波折。
既然无法避免面对消极负面的人、消极负面的情绪以及成功路上的障碍,不如坦然面对一切际遇,合理利用《不抱怨的规则》,保持积极的状态,将长期累积的抱怨和负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解决方案。
亲爱的,与您共勉:人的内心不种满鲜花,就会长满荒草。
更多精彩,皆在《不抱怨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