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我一直以为它是一篇小说(惭愧,我对于一篇文章的细读从来不够,且一贯如此,教学时多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进行),后来发现编者是把它当做记叙文(不存在记叙文这样一种文体,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这样分类,编者认为的该是散文)的。我纳闷起来,它太不真实了。
海鸥也好,甚至更聪明的猴类也好,它们的感情世界到底可以清晰到哪一地步?关于这样的问题,动物学家们有很多研究,大家可以查询。但是,不讲它们的感情世界丰富到何种程度,它们和人的情感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该是不争的事实,何况是海鸥?
问题来了,如果海鸥没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如此高级的智商,文章是否有伪造的嫌疑?如果有,我们又该在改不了课文编排内容的情况下如何施教?
我不知道,这样的奇葩现象在中国语文书中不是首例,我们几乎麻木了——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与我们质疑能力的丧失有关。我只能以我的可能的做法给出我的思考:
我会让孩子们去质疑课文的真实性,并像文章里那样同孩子们一起去修改课文。
修改时,我会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的感受投射到动物身上,但这时我们必须诚实的表达出这是“我觉得”、“我想”,而不是人为制造奇迹。这不会让我们的文章逊色,更不会影响我们情感的表达。——哗众取宠,是我们的一大劣根啊。
之后,和倩倩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在她对我的不断质疑中,我更看清了我一贯“不求甚解”的毛病——有那么多细节没有关注到,比如:原文的查询,在原文对照中知道了它本来是有“像”的,后来的版本中一度把“像”去掉了,告诉读者“海鸥”真有感情,现在的课本中这一处已经改了过来。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为什么还会有“海鸥有感情”的误读?首先,单元导读里有“动物也有爱憎”的引领;另外还有作者“我相信动物是有感情的”这句话。
前者,编者想当然了,我们的生物教材里还没有这方面的肯定描述;后者,那“相信”是主观的,和“好像”一样,都是在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里,其实牵涉到怎么读文章,怎么读文学文章的问题,我不想展开了,只简单说:
艺术的真实,包括非虚构类的事件真实和情感真实;虚构类作品的真实是事件可能性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