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简书微信群里,点击打开阅读一个陌生简友分享到群里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简书的各种诘难,高度质疑简书各官方编辑的审稿能力。细细读下来,发现作者所有的不满与愤慨,只是因为自己最近的文章总是屡屡遭拒。
作为一个有爱的读者,我忍不住在评论区里告诉作者,拒拒更优秀,并建议TA投稿之前先读一下投稿须知。在点击评论发送的那一刻,我信心满满,认为作者一定会在回复里对我的友情建议表达感激之情。
在简书里,我内心总是特别感激那些会阅读我的文字,特别会在评论区里留下足迹的简友。于我而言,留下评论足以说明对方有用心阅读我的文字,在我的文字上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
没想到,作者回复说我根本没有读懂TA文章的意思,说简书把TA拒得投稿无门了。哎~,知音难觅,既然对方认为我没有读懂TA的文章,那我也懒得再废话了,让TA抱着那些懂TA的简友哭泣去吧。
更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会儿有人在评论区了艾特我,说他们都不傻,也不是第一次来简书了,知道要先看投稿须知,问题是稿件的确符合要求依然被拒,其中有什么门道就不得而知了。
这话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即访问了对方的主页,发现TA到简书尚未满月。于是教师的臭毛病又犯了,开始语重心长地鼓励TA,遇到挫折要从自身找原因;循循善诱地告诉TA,写文最重要的是快乐自己,投不投专题,过不过要看淡些。没想到,自己那个“尚未满月”的词把对方惹毛了,居然跟我要奶瓶子。 吓得我赶紧回复“爱吃奶的孩子长不大”,并建议TA干脆找审稿人吵架去,我忙就不奉陪了。
过后想想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嘛跟我要奶瓶子,母乳喂养不是更健康吗?
在简书里呆了整整一年,目睹了各种努力。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依然安静地待在自己的角落里,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不蹭热点,不码爆文,不是没有那个能力,只是因为更加享受心安一隅,远离外界喧嚣的乐趣。也见证了各种无赖,为了征文,把网络上的文章全盘复制,换了个人称, 就混入了简书里接受别人的打赏和赞美。这一年来,不断地有人进来,有人离开,而在我眼里,能够留下的也许只是因为喜欢写作,或是享受简书这个平台。
很多经验都是靠自己慢慢积累并摸索出来的,简书专题的投稿亦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在投稿时,除了阅读投稿须知外,我还会顺便拜读一下刚刚收入的三五篇文章,看看别人的风格如何,为什么能通过审核,比较自己新码的文字有何优缺点,考虑一下会不会适合这位编辑的味口。 有些文字确实适合多个专题,但有些文字或许只是适合一个专题,还有些文字纯粹为了愉悦自己,干脆不投稿或者为了纪念一下就投“每周500字”。
简书里每篇文字都有五次投稿机会,被一两个专题拒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说五次投稿都被拒,而且好多篇文章都被拍成“连续拒”,那么你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究竟是自己的文字有问题还是编辑有问题吧。 别以为自己符合投稿要求,编辑就得收稿。没有人规定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人家一本大学就得录取你吧。如何巧妙地选择学校和专业在于你自己,而人家高校只负责择优录取。
也许很多心高气傲的简友认为自己在生活中会写点基础文字,就可以到简书里来当大神,却忘了简书里的大神其实都是从小白成长起来的。也许不少年轻人自认为读懂了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就能成为张爱玲,却不曾想过张爱玲的一生并不如普通人幸福快乐。
如果你想在简书里度过快乐的每一天,你就不应该质疑编辑的能力,毕竟他们没有欠你什么,所有的审稿人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他们所有的忙碌与努力只是为了简书这个大家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体简书作者。当你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他们秒拒你的文章时,你有没有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何亮点,是否足够吸引他们无限疲惫的眼球?
燥热的盛夏已经来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当你的文章再次遭拒时,愿你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通过阅读和沟通,想方设法去发现和解决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歇斯底里地迁怒于人。这个鲜花盛开的夏季里,愿简书里的你我都能不断地阅读,学习,积累,揣摩,让自己的文笔如夏花般灿烂。大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能力把自己活成想象中的样子,而是我们骨子里习惯用一种潦草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