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报道,2018年11月22日下午,在山东济南建大花园小区,24岁的男大学生刘某向自己的陪读母亲痛下杀手15分钟,导致母亲不治身亡。
这一惨案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个已经24岁的大学生,完全已经具备了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已经接受了大学教育,心智成熟似乎已经说得过去,但为什么还会屡屡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事件呢?
一、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心智开发、培养基本的情商方面,都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事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现在的好多学生几乎都部分地缺乏责任感,不知道感恩!而缺乏了基本的责任感和感恩的心,怎么会在他们的内心里滋生出孝顺孝敬父母师长?怎么会与同学友爱善待呢?怎么会养成为父母争光为自己的前途未来发愤图强的学习动力呢?怎么不会整天价浑浑噩噩玩物丧志呢?
是的,也许正因为家长们无原则的溺爱,才助长了孩子们养成这种没有责任感不知道感恩的最大缺陷吧?而恰恰就是这一点,才是一个孩子成人成材的最关键性因素,这也是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动力活水源源不断的真正源头!而我们的大多数父母,却还理直气壮地打着溺爱的旗号振振有词地说,“爱孩子有错吗?”
是的,“爱孩子”没错!但“溺爱”已经不是真正的爱了!它已经走向了爱的反面!几乎已经变质了!而变质的爱又怎么能培养出我们希望中的栋梁之才呢?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众多的家长离乡背井来陪读了!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始终舍不得放手,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正走向自立自强呢?孩子始终匍匐在家长们的臂弯里,即使生理上不再处于“断乳期”,可心理上的“断乳期”又能什么时候真正到来呢?
看看这件惨案中的母亲,叫谁也都为她伟大的母爱动容!可再看看她母爱施与的对象,我们又觉得不可理解和诧异!孩子都24岁了,都上大学了,她还不知道放手?这种情况只能使一个24的大学生更加情商低龄化,尤其是在成绩不好和对将来的就业迷茫的情况下,加上家长时不时地苦口婆心地唠叨,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在溺爱环境下养成的责任和爱心缺失,最终酿成了这件惨案!
当这个24岁大学生刘某举刀向自己母亲疯狂乱刺15分钟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母亲仍然还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她情愿痛苦地哀嚎,却舍不得大声呼救,也许她还在想着维护自己儿子的声誉!有目击者说,“当时被杀的女的脖子上还插着一把刀子,而且肚子也被捅了,现场满地都是血,特别惨!”如果我们能够把母亲的付出和儿子如此残忍的回报进行对比的话,我们似乎会悲愤的无话可说!这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的儿子啊?
但不科学的付出怎会换回丰盈的回报呢?家庭教育不能光靠绑架“爱”来进行,尤其是这种爱被人为揉捏成“溺爱”的时候!
二、大学教育不是放羊教育,学校应该负起更多更大的管控责任
说起中国的大学教育,好多人的感觉都是“只要你能考上,没有不毕业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严进宽出”!
实际上多数大学也是这样,在校大学生时间相对宽裕,学业压力不是多大,只要你不“挂科”,毕业绝对没有问题!即使挂科,有最后一次充满人道主义的补考机会,几乎没有不通过的!
但最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自2005年9月1日实施以来,时隔12年的首次进行了修订,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根据网上流传的材料看,部分高校或将采取了以下做法:
从2017年9月1日,本校所有课程成绩,都会全部予以表明,完整呈现。0分、缺考,旷考的选修成绩,也将全面反映出来。与以往:选修成绩不及格成绩单上不予显示,或者补考、重修成绩覆盖原始成绩的做法的截然不同。这些都将会对那些只知道沉迷于游戏,只知道玩物丧志的学生具有重大的打击!挂科次数多了,可能还要重修,这势必就要相应延期毕业时间,再加上未来就业的压力和渺茫,出现极大的不适应症的学生绝对不在少数!这就要求大学的管理不是要放松而应更需加强!尤其是在学业成绩、心理疏导、就业前景的指导方面更不能忽视!
在本次惨案发生前,尽管学校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工作,但家庭和学校如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长时间地坚持下来重点突出地做引导工作,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悲剧已经发生,但为了更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对悲剧进行深刻地反省和总结!
愿伟大的母亲安息!愿天下的孩子们都体谅父母的苦心,自立自强,早日成材!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