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086小时,第2017日
阅读《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三国魏明帝太和二年( 228 )发生了魏、吴石亭之战,其整个过程为:孙权令吴鄱阳太守周鲂施诈降计,诱使魏扬州牧曹休领兵十万深入皖地(今安徽省潜山市),至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市北)被吴将陆逊击败,“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混战里,汉中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兵、争夺激烈的战略要地。从 214 年刘备占领成都、统治益州开始,到 263 年蜀国灭亡为止,在这 50 年的时间内,蜀汉对魏的多次大规模进攻行动和汉中有关。
汉中地区之所以受到蜀、魏两国统帅的重视,另一个原因就是该郡四通八达,川陕之间的多条交通路线经过此地,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所谓的“衢地”,即现代军事学所言的战略枢纽。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中,较为近捷的是穿越秦岭山脉中间的几条通道,即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到达汉中后,再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分别进入川西(成都平原)和川东(嘉陵江以东的巴地)。这五条道路汇集在汉中盆地,以南郑为中心
巴蜀政权向关中的进军,也可以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沮县(武兴)北上,走陈仓道穿越秦岭。汉高祖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诸葛亮的二次北伐,都使用了这条道路。
秦陇与巴蜀、襄樊联系的交通道路,大多汇总于汉中。此地实为四通五达之衢,占领该地攻防俱便,容易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地位十分重要。张浚曾言:“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号令中原,必基于此。……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诸葛亮和姜维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弱攻强,虽然和魏军互有胜负,但是主动权往往掌握在蜀汉方面。原因之一,就是蜀国占据了汉中要地,能够利用其通达性,转换进军方向,起到出敌不意的效果。
,汉中地区具有临近边界、道路汇集、地形险要、物产丰富等多种优越的地理条件,利于驻兵镇守和向敌境出击,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三国时期的割据混战中,占据汉中的一方可以获得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的好处,有益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荆州关羽覆亡之后,东三郡与魏、吴接壤,同时受到两国的威胁,形势岌岌可危;守将刘封又与孟达发生矛盾,夺其鼓吹,致使孟达降魏,引敌兵来攻。申耽、申仪兄弟本是地方豪族,首鼠两端,见局面不利即随之叛变。结果刘封孤军作战失败,逃归成都,西城、上庸、房陵落入魏国之手。
魏延的“实兵诸围”还有以下情况值得注意:第一,他的这套作战方案,即坚守外围以待援兵、阻止敌人进入平川,得到了继任者的使用
魏延所修的诸围依凭地势,防御坚固,后来在抵抗魏军进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蜀国灭亡前夕,钟会大兵云集汉中,当地守军仍能据围坚守数月,直至成都陷落、刘禅归降后,才停止抵抗。
魏延镇守汉中时期,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的修建都是合理有效的,确保了蜀国北方门户的安全。此外,曹魏在这一时期,先是经历了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等重大政治事变,后又和孙权交恶,在黄初三年( 222 )、五年( 224 )、六年( 225 )三次动员大军,南下征吴;面对蜀汉的西线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发生过大的军事冲突,使汉中度过了战乱年代当中少有的和平岁月。
从三国的史实来看,各国军队的主力(中军)往往部署在最高统帅的居住之处附近。例如,曹操的中军平时驻扎于邺,后因曹丕定都洛阳又迁往河南;孙吴的中军也随着都城的迁移,或在建业,或在武昌。诸葛亮北驻汉中时期,蜀军主力因为随相府所在屯集,合称为“府营”,起初驻扎在盆地西部的沔阳县境(今陕西省勉县)汉水北岸的阳平、石马。
曹魏加强了该地区的防御力量。诸葛亮一再向陇西用兵,已经引起了魏方的重视,把祁山当作必保之地。如曹叡所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故派遣名将司马懿、张郃等率雍凉劲卒先据地利,而且坚守不战,使蜀军难以获得大胜。
自陈仓之役伏斩王双以来,蜀军未曾在野战当中输给过对手,使司马懿“畏蜀如虎”,所以此时敢于在关中平原上与敌人展开决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考虑放弃实施多年的陇右作战计划,准备改变进攻方向和路线,从褒斜道直出秦川。但是蜀道艰难,加上褒斜的险阻,若从后方调运粮草,仍会遇到不少困难。
诸葛亮安排蜀军主力往斜谷邸阁运粮,所运粟米除了汉中屯田所产之外,还应有从后方调运来的粮饷。待大军出征后,再由此运往秦川。从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情况来看,十余万军队在五丈原与魏师对峙半年之久,而未发生乏粮现象。至孔明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反映出给养的充足。上述史实表明,诸葛亮屯田积谷的部署获得成效,基本上解决了困扰蜀军多年的后勤供给问题。
蜀国与曹魏相比,在兵众和财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之所以能够守住汉中,拒敌于国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依托汉中外围险要地势部署防御作战,这样可以用少数兵力扼守山川险隘,阻击来寇,使之不能入境。魏军人马虽众,但是千里跋涉,粮运难继,无法做持久的对抗。蜀军如果弃险不守,抛掉自己的有利条件,使强大的敌人轻易进入平原,得以发挥其兵力上的优势,那么,汉、乐二城及阳安(平)关的守御便岌岌可危了。这是一种极其冒险的战略部署,要是成功固然能获得大胜,但是以孤城弱旅应对强敌放开手脚的猛攻,难保不出现疏漏。倘若有失,汉中被敌人占领,将会对蜀国的安危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来看,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迟早会到来。但是就其亡国前还掌握着十万兵力和险要的地形、要塞、防线来说,仅仅三个月便土崩瓦解,与汉中地区过早、轻易地丢失有密切的联系。
姜维虽然在战前得知钟会在关中筹备伐蜀,并奏请守护桥头和阳安关口,但是他仍然受到凉州情结的困扰,念念不忘北伐陇右,继续屯兵于偏僻遥远的沓中,不愿提前东移,做好支援汉中的准备。等到战事爆发,蜀军主力回撤时,受到邓艾和诸葛绪的截击,不仅军队蒙受了损失,而且耽误了时间,未能赶到汉中。
今人吴健曾详细论述刘备汉中撤兵带来的恶果。他认为,刘备如果率领益州主力留驻汉中或出击陇右,曹操的大部兵力是不敢离开关中的,至多只能抽调少数人马前往襄阳。而对付少数援兵,关羽不需要调走荆州守军;守军不调,荆州也就不会丢失。
当年夏侯渊、张郃的数万人马便抵御不了蜀军的进攻,曹操领大兵到来,其粮草给养需要从关中乃至中原内地运来,经过数百里上千里的跋涉,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南阳等地甚至因此激起了民变 。曹操深知汉中战略地位的重要,又痛感大军在此驻防殊为不易,所以把该地形象地称为“鸡肋”
从以后的历史进程来看,曹操放弃汉中、对蜀采取守势的战略,在其死后基本上得到了贯彻(数十年中,只有曹真、曹爽对汉中的两次短暂进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蜀国夺取汉中后,由于秦岭的阻隔,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多次因乏粮而被迫撤兵,在领土扩张方面,数十年来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说明曹操的上述决定是明智的,他对汉中的战略地位与军事价值做出了客观、正确的判断,眼光长远,为魏国将来的强盛与灭蜀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