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这本书,你看完后如果不喜欢它,可能是你没有看懂,或许是你没有认真看完它。
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以至于我以为就是一本推理、悬疑小说。
可是小说紧着是开始剖析莉迪亚的家庭,并没有像一般推理小说那样开始寻找凶手,我看到四分之三才意识到,莉迪亚是自杀的。
那么莉迪亚为什么会自杀呢?小说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她是混血家庭中的老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五岁那年母亲的消失,让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满足要母亲、父亲的期待,即便她不喜欢,即便她十分厌恶,她还是默默承受着。
控诉1——种族差异
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她的父亲詹姆斯是二代华裔,她的母亲玛丽琳纯正白种人。
60-70年代是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横行的时代,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到现在也还没有解决。可想而知70年代中国人在美国是如何格格不入。华裔二、三代往往都出生在美国,在中国文化上他们始终是个局外人,而美国本土文化又不认同他们。以至于他们孤独、内向、自卑。
就像她的父亲詹姆斯说的那样:如果她是白人的女孩,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如果她是白人女孩,她就能适应环境。
控诉2——父母过高的期望
莉迪亚母亲玛丽琳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她将自己的梦想寄予莉迪亚。
从五岁那年起莉迪亚就开始在为玛丽琳追逐梦想,朝着医生的方向努力着。
玛丽琳送给莉迪亚的圣诞礼物通常是书,而且都是医学方面的书籍,人体解剖图赤裸裸的视觉冲击令她作呕。她的成绩也是玛丽琳时刻关心的,当她的物理成绩不及格时,玛丽琳为了激励她竟然将她没有及格的试卷贴在厨房墙上。但是她为了能让母亲开心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
而她的父亲詹姆斯,是华裔二代,饱受异样的歧视,他自卑无助,一直渴望被美国白人认同。他没有社交,所以他希望自己蓝眼睛的女儿能融入美国生活圈,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受欢迎”是他对莉迪亚的期望。可是莉迪亚很厌恶她父亲委曲求全地讨好别人,像狗一样温顺而友好。
最终,莉迪亚被这些期望压垮了。
莉迪亚的父母无疑是自私的,然而这样的自私在现实生活还少吗?
家长往往会说,我要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不逼迫他们,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孩子分明喜欢画画,你却说弹钢琴才会更有出息,还责怪孩子总是弹不好;孩子说长大以后想当一名航空天员,你却说这不切实际,还是当医生好……你当年没有做到的,为何强加在孩子身上呢?他们凭什么要代你完成你完成不了的梦想呢,他们就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控诉3——缺乏沟通的家庭关系
在这个混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爱着彼此,但是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沟通,直到莉迪亚的死亡。
玛丽琳一直想与众不同,她想当医生,她想有自己的职业生活,她不想只做家庭主妇。可是詹姆斯不知道,他只想融入美国上流社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他也不希望玛丽琳出去工作。而玛丽琳也不知道詹姆斯的这些想法。
莉迪亚不喜欢科学,不喜欢医学,可是玛丽琳一直不知道,她一直控制着莉迪亚朝着医生的道路前进。詹姆斯一直以为莉迪亚有很多朋友,为此,他感动自豪与骄傲,他认为莉迪亚已经代替他融入美国生活圈了。其实莉迪亚没有一个真正朋友,她为了能让詹姆斯高兴,假装有很多朋友,假装在学校很受欢迎。
内斯没有背负父母的期望的原因和莉迪亚相反,莉迪亚是因为像玛丽琳,不像詹姆斯,而内斯则是因为不像玛丽琳,太像詹姆斯。内斯是唯一理解莉迪亚痛苦的人,他嫉妒莉迪亚能获得父母所有的爱,也同情莉迪亚承受这份爱的痛苦。他从小就没有受到父母过多的关注与疼啊疼爱,母亲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莉迪亚身上,即使受了委屈,父亲也从未安慰他,反倒是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合群。所以当内斯能离开家,去哈佛时。他感到自由,他迫切地想逃离这个家。但是这对莉迪亚是致命的一击,他是唯一理解莉迪亚的人,也是支撑莉迪亚这些年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如果他走了,莉迪亚害怕自己会支撑不下去,更害怕这个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家破碎。但是这些莉迪亚并没有告诉内斯,而内斯在莉迪亚需要他的倾听与安慰时,选择了忽略。
汉娜在家中仿佛一个隐形人,她是家中最小的小孩,但是她在家中就犹如一个陌生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都不会过多的关注她。玛丽琳与詹姆斯永远关注的都是莉迪亚,莉迪亚和内斯他们俩或许觉得她太小,许多事没必要和她说;又或许是他们俩在这个家中已经十分痛苦了,根本没有精力去关心自己的妹妹了。因为长期缺少爱,所以汉娜一直渴求得到爱,所以她能敏锐地捕捉到杰克对内斯一厢情愿的爱。
莉迪亚到最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明白一切的错,是从她的恐惧开始的。她开始选择找回真正的自己,她认为首先要战胜自己,她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可是她选择了跳入水中,她甚至肯定自己能游回岸上。可是一个根本不会游泳的人,如何能逃离那深不见底的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