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子
2016年秋季学期,我有幸被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和职业发展协会邀请,成为了清华大学Let's计划的首期职业导师。
在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为13位同学提供了16次一对一咨询,16次对话,16次心与心的碰撞,引发了我的N多思考,在这些来寻求帮助的同学身上,在他们的故事当中,有一些共同点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上周五的下午,我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这个学期的咨询数据做了简单整理,随着数据的整理,规律渐渐浮现,原来在我心中模糊的假设也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数据。
02 数据分析
03 四点建议
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为这个学期的咨询做了下面的总结,也作为给同学们提出的建议。
1. 定位:专业vs学校,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看了这句话,有些同学一定有疑问:“老师,你说专业更重要,那学校就不重要了吗?985和211高校的同学在就业机会方面就是比其他院校的同学要多,难道你是要让我们无视这个明显的事实吗?”当然不是,同学们,我并没有说学校不重要。同时,我们需要看到,一个能够考上或者被保送上清华的同学,学习成绩一定是不会差的,这样的同学是可以选择学校的。
在咨询当中,我看到一些同学当初为了上清华而选择了比较容易考取的专业,或者是因为保送生有专业的限制而选择了一个自己了解甚少的专业,导致在进入大学之后,迟早需要启动纠错程序,要么通过修双学位给自己寻找另外的职业方向,要么通过读研和出国的方式转换专业,曲线救国。
然而,大学四年的时间不短,清华的学习压力不小,转系也并不容易,周围又有太多优秀的同学,主修的专业不能学得太差,否则自信心会深受打击,但因为兴趣不足,很多时候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成绩也许还不错,学习的效果却不好,甚至因为这样一种模式而忘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在什么地方,找不到让自己能够倾注激情的职业方向。
如果能够在进入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结合社会需要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学校的选择上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校园生活一定会更加愉快,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面也会更加笃定。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你太理想化了,高考志愿的选择也不是我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的确如此,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可能是父母、老师,外加七大姑八大姨等全民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的意见反而被作为参考了。
在这里,我不是鼓励同学们与家长唱对台戏,当同学们在大学里和我见面的时候,大学志愿选择这件事情也早已经是过去式了,然而,同样的场景还可能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男女朋友的选择上,以及未来太多太多的选择上。
进入大学,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需要逐渐学着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父母亲友的意见对我们来说可以作为参考,今后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去走,一天一天去度过,这个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显得更加重要。
毕竟,人生是自己的,谁也不能替我们度过。
2. 能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
清华的同学的确是我接触过的非常优秀的群体,他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做事很有章法,沟通能力很强,也能为他人着想,与清华同学相处,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着远大的理想,比如成为学科带头人、创办自己的企业等。
在寻求能力提升的个案中,我看到了他们内心巨大的焦虑感,毫不夸张地说,清华是一个制造焦虑感的巨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太多出色的演员,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秀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有一位同学在咨询中曾直接对我说,“清华就是一个制造分母的地方”,言外之意很明显。
的确,我们需要看到,毕竟像马冬昕、马冬晗姐妹这样的佼佼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同学还是需要务实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清华的同学们普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比较高的期许,这一点我非常认可,毕竟如果不曾想过,更不可能达到。
为了能够离自己的目标更近,我想对同学们说,宏大的理想,需要精深的技能,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匠人精神。所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实践,了解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是如何工作和成长的,通过实习感受岗位的真实情况和要求,通过拆解岗位的任职资格和胜任能力,分析自身能力与目标岗位要求的差距,并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来缩小差距,这些工作都是很有必要的。
3. 决策:放下贪婪和恐惧,选择适合自己的。
在咨询的过程,我发现不少同学都对金融行业很感兴趣,有的同学成绩很好,可以选择保送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当这个金光闪闪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几乎没人能够拒绝得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想要跨专业就业的同学都提到,他们会考虑金融行业的工作。
然而,亲爱的,金融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还是你觉得大家都说金融好,所以我也要。
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从众”:
心理学家Meyers认为从众(conformity)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S. Franzoi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尽管表达上有差异,但都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p159,《社会心理学》,侯玉波,2007
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赞许性”:
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信念,每个人的行为都想迎合社会的需要。相反,人们往往把超出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或者说,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互动百科
看了这两个概念之后,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我们有多少时候是为了安全而选择了从众,不论是专业、职业,还是婚姻,在中国这样集体主义精神依然凸显的社会里,我们常常会选择社会和圈子所接受的那个选择,而不是我们心向往之的那个选择,然后又在多年之后感叹,“想当初,要是我能选另外一个就好啦,blahblahblah。。。”
当然,在清华也不乏很多对自己的选择非常笃定的同学,我特别欣赏在咨询中遇到的一位社会学专业的同学,她很坚定地选择去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哪怕待遇不是特别高,她依然能够安之若素,这就是因为她在自我定位和能力培养的部分一直在这个专业领域积累,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够在选择的时候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
亲们,愿你们能分辨你们想要的,并拥有选择你们想要的人和事的勇气,同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全责。
4. 调心:心灵的成长胜过一切。
在清华做咨询,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同学很优秀,但却缺乏自信,在清华这样一个牛人扎堆的地方,的确是需要调整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需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需要不断鼓励和肯定自己,需要倾听和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
前两天,我听到了一个朋友讲述的他与合伙人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故事,他的合伙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推翻了之前的集体决定,采用了另一个方案,本应结束的内斗在这一刻又重新启动,这不是我在小说中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商业案例,没有夸大和虚构的成分。
这个故事听上去与我在清华做咨询毫无关系,但内在却是有联系的。这位合伙人之所以会这样做,不是因为他没有知识和能力,他毕业于名校,学历不低,职场经验丰富,他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因为无法克服人性中贪婪、自私和虚荣的弱点。
毋庸置疑,从整体上来看,清华的同学们在职业发展上有比较高的起点,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手中握有资源和权力的人。当这一切成为现实,对于同学们真正的考验就来了,处理好人生的每一次重大事件,仰赖的是在每一天的修炼,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是修行,修炼的是我们的内心和品格,修炼的是我们独立的人格和积极的品质。
说到这里,职业的定位、能力的提升和方向的选择,哪一项又不是对我们内心的拷问和锤炼呢?能够处理好这些职业“小事”,才能在未来面对家国大事的时候,临危不惧,运筹帷幄。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对你们说:亲们,你们这么年轻,生命有很多的可能,惟愿你们享受在大学的每一天,赞许自己每天的付出,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世界之大,总有容身之处,尽可以放下忧虑,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