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文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焦虑。
文友说 :“我现在看着那些跟我差不多或者比我厉害的人却比我还拼,我就感到很焦虑。”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想笑,我说:“身边比你厉害的人很多,比你有钱的、地位高的都没让你那么焦虑,几个遥不可及的陌生人怎么会让你产生焦虑呢?”
所谓的焦虑少不了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之后就有了羡慕嫉妒恨,就有了伤害。
当别人比你高出一丁点时,你会羡慕嫉妒恨,当他们比你高出很多时,你会仰望他们。
很多人为什么会让你产生焦虑感,因为你觉得你跟他本来差不多,差距不大,有可比性,当别人比你努力,比你优秀时,你心里难免会产生压力,焦虑感随之而来。
如今社会都在贩卖焦虑,“焦虑营销”是好生意,也是屡试不爽的手段,但吃相有时的确太难看。
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这招已经成了全社会通用的套路。有社会焦虑、职场焦虑、中年焦虑、健康焦虑,当然也有“知识付费焦虑”。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APP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获取了1300多万用户,但另一方面则被批评为“那个贩卖焦虑的人”。据腾讯科技、顺为资本周航曾当面说“罗振宇不是贩卖焦虑,是加剧了焦虑。”
但罗振宇对此表示:总有人黑我们,说我们是在贩卖焦虑。我很无奈,周围没人比我更焦虑了,内容行业总是很焦虑的。
焦虑的时代,焦虑经济泛滥,而且大行其道,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甚至成了一条产业链。
内容产业自然而然地赶上了焦虑兴起的大风口,催化出了“知识付费”的新名词,虽然很多人吐槽搞不懂“知识付费”和培训有什么不一样,但挡不住知识付费驶向深水区。
什么人在鼓吹知识付费?当然是想从中获利的人,而且知识付费改变不了人们的焦虑,却成了很多人变现的手段。
文友加入了很多社群,报了很多课,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感觉都没时间好好学习消化,而且时间久了觉得都是差不多的套路。
前阵子有人还在简书的一个群里问:为什么简书大学堂那么好的免费课却没多少人去听?要知道简书现在大概有六百万用户吧。
其实很好理解,有些人并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他们只是看着别人学习了,产生焦虑而不得不加入其中。
那些百度上都能搜到的东西你不去看,免费的学习你不去关注,就为了报名加入社群,向所谓的大咖学习,把自己包装成一副好学的样子,而且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在学习。
有些大神连“二十一天”这个理论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看别的课程都是所谓的“二十一天写作课”,自己也学着取名套用二十一天,想来都可笑。
有些大神刚从别的学习班出来就急着拉起团队,建立社群,把学来的经验兜售给别人,课程东拼西凑,自己还没学会写呢就急着变现。
现在的课程还有一个绝招就是人脉,你学的怎么样写的怎么样都不重要,你能力不行不要紧,加入社群就会有大咖提携,与小白们抱团取暖,获取资源,好像这样的套路也屡试不爽,没办法,大家都信这个。
去年11月,咪蒙团队宣布在喜马拉雅FM上线付费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号称若听课人员“三年后加薪不超过50%”,则可申请全额退款。
一开始报名的人满为患,几个月过去了,根据检测数据来看,报名人熟和速度都在减少,而且很多报名的人在经过一段学习后,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放弃了学习。
这样的学习态度很难提升,当然了估计也很难获得退款,因为你根本就没学。
咪蒙的课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抓住了大家焦虑的心。
很多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一窝蜂的报名,因为周围的很多人都报了,而且也花不几个钱,即使不学习,权当娱乐了。
你这一娱乐可不要紧,咪蒙赚大发了,架不住人多啊。
这个社会节奏很快,让很多人顾不得停下来思考了,问题是你有没有认真的想过:你真的有那么焦虑么?
很多人只是看上去很焦虑,假装焦虑罢了,其实你只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你根本没那么焦虑,也没必要去焦虑。
不要动不动就瞎焦虑,真的没用,也没意义,而且你的焦虑可能只是别人给你的错觉罢了。
别动不动就说自己焦虑,让“焦虑”二字成了自己的口头禅,这是毛病,得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