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修炼,昨天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关于表达感受的练习。
整个下午我和两个孩子在家玩,到了傍晚,2岁半的儿子有点饿了,跑到厨房去拿水果。他看到了最爱的香蕉,就放在台子上靠近窗户的里面。要拿到它需要踩着板凳才能够着。于是小家伙又自己搬来板凳,踩上去。刚要够到香蕉,却因为脚没踩稳,一下子滑倒了,还顺带打翻了放在旁边的一大碗鸡腿———煮好了还没来及放进冰箱。
就这样,随着哐当一声,一大碗鸡汤混着鸡腿洒了一地。柜子上、地面上、板凳上、儿子身上,全是油哄哄、黏糊糊一片,本来香喷喷的鸡汤,在此刻看起来只让人觉得烦躁,儿子在一边吓得哇哇大哭。
我第一时间把他从鸡汤里拎起来,虽然看到一地的脏,想到油哄哄的很难打扫,第一反应有点烦躁。
但转眼看着儿子,又心疼又自责,懊恼为什么没把鸡腿提前收好。便赶紧安慰他:“刚才摔疼了,是吗?”他哭着怯怯地说:“嗯,是……”
看他哭的有点委屈,我又问他:“你看到碗打翻了,还有点害怕,对吗?”
他又说:“嗯 是的……”
当他意识到我已经理解了他的感受,马上不哭了,很快平静下来———儿子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了。
安慰完儿子,4岁的女儿看到一片狼藉,瞬间也不乐意了。撅着嘴生气的大喊:“妈妈,我不喜欢糖糖!他把厨房弄得太脏了!我讨厌脏兮兮的!!”
学完《非暴力沟通》,我观察到她也有情绪、有感受需要表达。如果在没学之前,我很大可能会直接批评她,因为她只在乎自己,用她的挑剔向我发泄抱怨,给我火上浇油。
但是现在,我可以把这当成自己的练习题。
听完女儿的抱怨,我问她:“你看到弟弟把厨房弄脏,你有点生气,对吗?”她说是的。
我又接着说:“其实我看到这么脏,也有点烦躁(肯定她的感受,也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看到弟弟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不小心,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你可以原谅他吗(提出请求)?并且弟弟摔倒了,屁股很疼,他也很害怕(引导她也关注别人的感受)。”
原本只是把这当成自己的练习,没想到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女儿听完,很快的调整好了情绪,在弟弟等着我给他换衣服的时候,她还唱歌聊天,哄弟弟开心,以前她很少能调整的这么快。
安抚好他们俩,我也很快的去把厨房收拾干净。虽然不好打扫,但是因为处理好了感受,没有了情绪的困扰,打扫得时候心里很平静,没有带着怨气、牢骚,过程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反而觉得很轻松畅快。
就这样,通过这件意外状况,毫无征兆的体验了一把表达感受的重要。
我们的社会习惯,总是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父母的、老师的、领导的、专家的……我们也习惯了服从,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感受。遇到事情会考虑:“我应该怎么做?”,出发点是别人的要求和期待,并不会关心自己的感受。
长久下来,每个人心里都会积压很多说不清楚的怨气、委屈、怒火……发泄出去就成了指责、抱怨、批评、争吵……
甚至很多人会觉得,表达感受就代表自己的无能,我怎么可能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于是掩盖自己的感受,换成了用指责、批评、否认、抱怨来掩盖情绪,进行不恰当的自我保护,更会让对方离你越来越远。
因为忽略感受,我们都错过了太多拉进距离的机会。
表达感受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会不自觉的把想法等同于感受。
例如说孩子玩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
“我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这是想法。
“看到孩子摔倒了,我很心疼,很自责。”——这才是感受。
想法是带着评价的。
而感受是客观的,是自己的体验,它可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感受都值得被看到。
当感受被清楚的表达出来,沟通才能更加顺畅,而不是和对方在内心建起一堵墙。
没想到一地的鸡汤也成了宝贵的礼物,生活处处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