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的是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的第27条《写学生故事,写什么》这篇文章。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和我们探讨了管理与教育有何不同的问题。管理是以达到一定目标或管理者的一些喜好为目的的。管理看中的是结果,可以不深入探究过程,甚至可以不必纠结被管理的体验和感受。
常用的手段就是:威逼与利诱。或者就是这两种的变种,只是有的管理比较隐晦些。
而教育就不同,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与 体验,看中的是“过程”的意义。
作者在文中举到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我校的方法也是,通过一系列的评比,发流动红旗等手段来刺激“教育”学生。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何意义?好像关注的还不够,这是因为管理所需的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根据制定的一系列的规则去做就行了。
要做真教育,就要下得起“大功夫”,难度大、要求也高。需要教育者付出很多的心血,如果对教育没有教育的情怀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所以要想教育引导学生就要先去了解学生,怎样才能了解除了掌握具体的一些情况外,教师要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来分析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缘由,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能够通过现象去深挖背后的本质。
观察学生的过程,学生的变化情况等都可以写下来,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调整,写学生故事就是要直面现实,展开反思对话,通过不断的梳理来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