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和小尘老师一起读数学课标第2轮第18天,阅读内容:整体把握教学内容(85页一86页)。
在阅读的时候,重点摘录了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1) 丰富教学方式
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P86
教学方式的改变,其实不是这次新课标出来才提出的。这些年,很多人在进行探索。黄爱华老师的文化教育大问题教学,任景业老师的分享式教学,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这些都是指向学生的教学方式。
但在很多课堂中,教室讲授式,学生听后练习巩固,还是主要教学方式。
曾听某些参加送教送培活动的乡村老师做这样的评价:如果按名师送教时那样上课,教学时间不够用不说,孩子的成绩怎么保证?
现在一些学校,采用的教学任务安排还停留在一年换一批老师,考核教师的方式也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方式学习,总是先慢后快,一年时间,学生刚要加速度,就换老师了。看不到成绩。
而采用讲授式,学生短期较容易出成绩。这是为什么很多老师知道孩子主动学或马上教别人对孩子知识的保持,对孩子后续学习有好处,仍然以讲授式为主的原因之一。
孩子核心素养重要,但在能多领导眼里,学业成绩更重要。当然,能两者兼顾更好。
最理想的状态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方式,慢下来,好的学业成绩是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就是顺带的事。
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