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角度]
上次我们讲的这个内容实际上告诉我们,同一个对象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刚刚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的年轻人,可能会有一种困惑。我要写一篇文章,产生一种想法,已经被人家写去了,感觉很沮丧。其实你可以调整角度提出另外的问题。
假如说你讲我研究茅盾要写出十篇二十篇文章来 我觉得你已经基本上进入到文学批评的殿堂。你的这个思路思维方式是对头的,因为你已经有一种比较明确的问题意识。我可以发现不同的问题,找到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的文章。
比如我们举鲁迅研究的例子,鲁迅研究的成果到今天为止,已经远远的多于鲁迅创作的规模。我们今天还怎么研究鲁迅?不能研究吗?肯定不对。还有不断的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出来。因为他们结合当下的社会的现实来总结历史的经验,从鲁迅的作品当中读出了不同的意义,找到不同的角度,产生了新的研究的成果。
一般而论关于鲁迅研究,现在我们怎么样有一种创新成果产生,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现在你假如继续去追问鲁迅是谁?对鲁迅进行本体论的研究,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他是一个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士,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你继续去追问这个本体论的问题,现在已经很难取得突破了。
但是并非鲁迅研究因此无法开辟新的领域,我们可以转变一个角度,从研究本体论意义上的鲁迅,去追问鲁迅到底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调整到不同时期所塑造起来的,不同的鲁迅形象背后所包含的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以及文学的意义,这是一种新的研究的思路。比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讲,五四时期的鲁迅,跟左翼时期的鲁迅是不一样的,当然鲁迅本身在进步在发展,从文学革命前进到了革命文学的阶段。但我讲的是另外一层意思,是批评界对鲁迅的理解与阐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左翼时期的鲁迅,固然他已经跟共产党人接近起来,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一个精神领袖。但他跟五四时期的鲁迅保持了一脉相承的历史的继承关系。它是在五四鲁迅的思想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取得了跟左翼的同一个步调,但是他同时又保留了五四时期作为思想启蒙家的鲁迅,他的一种品性,他的一种思想的信仰。
我们在左翼时期、左联时期对鲁迅的研究,可能对这后一方面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这个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而是突出地强调鲁迅背叛了他所出生的阶级,超越了五四成为一个左翼文学家,强调了这个方面这么一种研究的状态,这是一种历史的事实。但是我们今天可以去反思,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种研究的成果?左翼文学运动的发展需要,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杰出代表的鲁迅的支持参与,所以怎么样跟鲁迅建立统一战线,是当时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左翼批评家就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寻找跟鲁迅建立思想统一战线,文学统一战线的一种思想基础。所以他们只能强调鲁迅的对五四的扬弃甚至是反叛,前进到了左翼文学运动的新的阶段,这个中间经历了很复杂的过程,一开始这些批评家因为有提倡新的革命文学的需要,而彻底的否定鲁迅。有人甚至写文章强调鲁迅的时代,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作为人道主义的鲁迅已经完全落伍了。现在有人给鲁迅带上一顶高帽,说的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封建余孽大家可以理解,二重反-革命,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是一重反动。现在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了,对资产阶级又是一重反动。而鲁迅还处在封建余孽的阶段,他是成为了反-革命的反-革命。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简单化的一种历史的评价。后来这种简单化的跟鲁迅的对立受到了批评,他们着手寻找跟鲁迅建立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基础。
但是建立共同思想基础并不是从左翼回到五四去,而必须强调鲁迅前进到左翼所要求的革命文学的这么一个思想高度,所以他们的研究结果就强调鲁迅的思想进步,鲁迅的思想质变。
左翼批判家的理论探索
⊙彻底的否定鲁迅
⊙寻找和鲁迅建立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基础
口结果:强调鲁迅思想的进步
鲁迅从五四文学革命,最后背叛了他原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抛弃了进化论,成为一个坚持集体主义与阶级论的一个布尔什维克的伟大的战士。
这么一种研究总体的状况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他其实还是把鲁迅当时所代表的左翼文学的这个时代高度跟五四文学传统割裂起来了。这种割裂,也为鲁迅后来跟左翼批评界左翼文化阵营的内部的矛盾留下了伏笔。所以我们对这个研究的研究可以发现当时一种思想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问题进一步思考的话,新民主主义文学把五四文学与主义文学共同统一于新民主主义文学与文化这个更大的历史范畴当中,解决了左翼时期的鲁迅跟五四时期鲁迅,在左翼批评家那里所存在的一种历史的缝隙。弥合了一种逻辑上的矛盾,把鲁迅的思想进步放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框架当中,是他自身的一种历史的进步,而不是他对五四的一种反叛,这更符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状态,思想发展表现好矛盾,作为一个政治家。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鲁迅研究,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机会到后面进一步去分析。这是一种新的思路的调整,通过鲁迅研究史,作为研究的对象来发现鲁迅以外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种历史演变、进步、发展的一些重大的问题。这不是从鲁迅研究当中又派生出一种新的研究的领域,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种拓展吧。
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一项重点课题。题目叫《鲁迅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研究》,所确定的研究的思路,就是拓展鲁迅研究的这个视野。从鲁迅是随调整到不同时期鲁迅形象,它背后所包含的意义。这样一来肯定能够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找到许多新的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个很宏大的一个研究的规划,但是我们可以缩小思路,找到新的增长点,找到新的能够有效凝聚问题的这个角度。
比如我们可以研究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鲁迅作品的删节的背后所包含的意义。现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鲁迅的作品有调整,数量已经减少,曾经引起这个争议。有人表示反对,觉得鲁迅表现中华民族脊梁的这么一个伟大作家,他的作品的减少,不利于对我们中小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培养。
但是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减少是一种合乎历史逻辑的,一种必然的结果,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思考。其实它背后包含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信息,作品的调整并不是鲁迅地位的下降,它是适应现在新的时代需要的一种采取的策略。
比如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尖锐的批评,像《灯下漫笔》这样的作品,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吃人的文化,中国社会是吃人的宴席。这样的作品在当下弘扬民族文化的背景当中,很难为现在的中学生所接受与理解,他们的思想会因此产生一些疑惑。你不是说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鲁迅讲了这是一种吃人的文化。你怎么样弥合他们自己接受能力所限制的导致的一种思想的迷惘。所以这样的作品从语文教材当中删除,我觉得是顺理成章的。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在中学当中跟学生讲鲁迅的作品。
我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有一个年轻的老师慷慨激昂讲:“我是受鲁迅影响,有勇气站在诸位专家面前发表自己见解,就是向鲁迅学习的结果。”而他回头来批评当下中学学生在作文当中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总是模式化,表现爱心就只要写我把玩具与同学分享,是这种老套。
我听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年轻老师能够思考问题,但他陷入了一种思想的误区。按照他的理解,鲁迅的精神是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例如反抗绝望,他把这些固定的结论塞给中学生,中学生无法接受,他们连绝望都很难理解,怎么能理解鲁迅反抗绝望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我当时就跟他讲,你对鲁迅作品的这一种灌输,现有既定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恰恰导致了学生在作文写作当中,按照固有的模式来进行想象这么一种坏的习惯。你应该培养中学生对自然的美的一种敏感,他在阳光在微风荡起的涟漪当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美的一种享受,激发起灿烂的丰富的联想,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而并不是把鲁迅反抗绝望的一个深刻的道理硬塞给他。硬塞给他,他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你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表现一个文章的主题,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就是模式化的。
像我们上大学第一年老师布置的题目:某某主席送我们上大学。这样的作文题目,本身已经暗示了你应该怎么样写?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模式化的,无法拓展孩子们的一种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对鲁迅作品的讲解应该分层次。对中学生来讲,要结合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身心发育的条件,有针对性的来讲他们能接受的那个鲁迅。到大学的时候再来讲鲁迅,例如反抗绝望这么一种深刻的人生存在的命题。
像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怎么样讲解鲁迅?本身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一个论题。找到这样的角度你去深入的思考,你会是有成果的。我最近正准备写一篇中学语文教材教学当中如何讲解鲁迅的作品?我的基本的观点就是你必须适合于中学生,他的思想发展,身心发育的特点,适合孩子们的那种接受水平。你找到这个角度,你就找到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具有某种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也就是寻找角度的一个具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