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手机上随意浏览,不经意间观看了《雍正王朝》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该小段讲的是老十四模仿太子的笔迹,写了一份调兵的手喻,最后导致大阿哥锒铛入狱这样一个片段。
片段中,康熙皇帝告诫众皇子要“静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就觉得有点纳闷,怎么说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经常听到的。常常看到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不过,我一直以为,这个格局太大了,动不动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我觉得现实中的个体,要达到修身是有点难度的。修身代表要做一个没有缺点的人,做题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而修身仅仅是最低的要求,可想而知,后面的难度有多大。感觉到起点好高呀。有可能终其一生,个人修炼的“终点”都达不到古人要求这个最开始的“起点”……
当然,后来知道了,在这句话的前面,还有半句话。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合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个词意完整的解释如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看古人说的很明确,也很有条理性。个人的成长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的。不是立刻就是从修身这个点开始的,前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点。作为平凡的个体,能做到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已经很好了。当然,能够有更高的境界,那是最好了。
到此,静口这词我还是觉得有点懵,怎么电视片段上有“静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说呢?再次百度,得到这样的一个解释——静口是后人编撰的 ,也有人写作禁口, 意思是少说话。
不由得想到这样一句话,在某些领域或者某些情境下,确实要保持“安静”,话不易太多。人们常常说,一个婴儿用了三年的时间学会了说话;但是,成人却要用整整一生去学会“不说话”。当然,这很夸大,不过,确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