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击败袁绍后,许攸因为大放厥词,对曹操不敬,被许褚一刀结果,砍掉了脑袋。
这一情节,与历史事实略有出入,许攸在邺城屡屡轻慢曹操,对人大放厥词,认为曹操能够击败袁绍,都是他的功劳,却有其事。
但许攸的脑袋并不是许褚砍掉的,许褚作为曹操的近身护卫,恐怕没有那么多功夫搭理他,许攸因为屡次居功自傲,被曹操下令收捕下狱,在狱中被处死。
官渡之战,许攸临阵叛投曹操,火烧乌巢使袁绍大败
许攸与荀堪、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郭图等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荀彧曾评价他们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虽然说每个人都缺点,有缺点并不是坏事,即使是诸葛亮、荀彧、郭嘉等人,也是有缺点的,但是袁绍手底下这几位,因为政见不和,互相争斗严重,经常误导袁绍的决断,可以说是袁绍失败的重要原因。
沮授、田丰因为劝谏袁绍出兵,与主战的审配、郭图意见相左,受到郭图的诬陷,身为监军的沮授权力被分割,一分为三,分兵于郭图和淳于琼。
袁绍率军与曹操在官渡对峙时,许攸曾建议派出一支精锐轻骑,绕道偷袭曹操后方的许都,但袁绍没有同意。
不久之后,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了法,被留守的审配逮捕下狱,许攸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连夜投奔曹操去了。
许攸投靠曹操之后,指出曹操粮草不足,不能久战的弱点,提议曹操率军偷袭袁绍存放粮草的乌巢,火烧袁绍粮草,袁绍军队必然迅速溃败。
此时袁绍在乌巢仅有淳于琼的一万人马守护,沮授曾建议袁绍增派兵马,防止曹操偷袭,但是袁绍没有采纳。
当袁绍军中得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之后,张郃建议救援乌巢,保住粮草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郭图却建议趁机进攻曹操大营,袁绍竟然采纳了郭图的建议。
派出张郃、高览率军进攻曹操营寨,二人率军久攻不下,很快等来了乌巢粮草被烧毁的消息,张郃、高览无心再战,直接投降了曹操。
乌巢被烧之后,袁绍军心大乱,内部相互构陷分裂,全军迅速崩溃,袁绍仅带八百精骑逃回邺城。
两年后,袁绍在邺城病逝,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夺继承权,相互攻伐大战,两败俱伤之后,被曹操迅速平定。
许攸自恃功高,屡屡口出狂言,最终被曹操所杀
建安九年,曹操攻入邺城,平定冀州。许攸因为立下的功劳,总是在曹操面前大呼小叫,时常称呼曹操的小名“阿满”,对曹操很不尊重。
还经常在曹操面前大放厥词,声称没有自己,曹操就得不到冀州,曹操每次都不愿理会他,表面笑嘻嘻地回应,心里早记恨上了许攸。
许攸之死事发的导火索是,一天许攸出行,从邺城东门出城,对左右随行人员说,曹操这家人,没有我就进不了这道门。
他的这些不敬之语,很快就被人告发到了曹操跟前,曹操再也不想忍受许攸了,下令将许攸逮捕,在狱中处死。
曹操为何要杀许攸,仅仅是因为他的口出狂言吗
曹操处死许攸,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直接导火索,确实是许攸的目无尊卑,口出狂言,使得曹操无法容他。
但是其实许攸与曹操从小就结交,曹操早就知道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恐怕平定冀州后,就有想法,这老小子如果本本分分还好,如果不安生就要趁早除掉。
首先,曹操本身就不喜欢满嘴逼逼的人,比较器重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这些关键时刻,能够把握大局,安心做事的。
比如许攸、杨修这些个整天就长了一张嘴,自己有才能、有功劳,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一样,就挂在嘴上了,曹操十分厌恶。
其次,许攸这个人,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在年轻的时候,就曾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人阴谋废除汉灵帝,还曾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与,被曹操拒绝了。
就说身边有这么一位人才,谁心里能放心了,这就不是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总想整些歪门邪道的,把许攸放身边,曹操心里也发憷。
再次,许攸背叛袁绍,是因私而废公,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怨,而出卖主公的大业,就因为审批关押了他犯罪的家人,把袁绍集团的利益出卖给了曹操,这整个一卑鄙小人啊。
是不是有一天,曹操令他不满意了,他也会出卖曹操给江东,给荆州刘表呢,甚至是提着曹操的脑袋给自己谋福利去了,曹操肯定也有这样的担心,这许攸典型一个喂不熟的白眼狼啊!
最后,许攸身为从袁绍属下,乐于内斗的谋臣中出来的一位,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人,这种人典型的自以为是,不愿意团结同僚,为团队的利益去付出。
说白了,就是一个破坏团队团结的害群之马,曹操的谋臣和武将集团本来挺和谐的,大家团结一致,为曹操效力,突然加进来一个善于破坏团队和谐的人,整个曹操集团都不会接受,尤其是许攸这种疯狂作死的。
其实整个袁绍势力败亡后,他的整个谋士集团,投降曹操的,都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其地位相比于贾诩这些投靠曹操的,非常不受曹操的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