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我刚刚看完了《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觉得是今年看过最好的,没有之一——因为这也是我今年唯一看的一部纪录片。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纪录片,必须要强烈推荐。十几年前,凤凰卫视拍摄《探秘里斯本丸》系列纪录片时,我有幸被香港的李志刚先生邀请为片尾曲谱写中文歌词,其实当时是从他的英文歌词翻译并改编的。所以前几天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发关于这部新纪录片的消息,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告诉他,我曾经与这个题材有过一段短暂的缘分。
在连续几天看到他们的群里各界人士为这部片子奔走呼吁时,我也忍不住走进了电影院。整部影片几乎是哭着看完的。看了太多的抗日题材作品,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对历史产生某种偏差,容易沉浸在“英雄叙事”中,反而忽视了对人性和真实场景的细腻感知。
影片一开头的那句话——“此片基于真实的历史”——让人震撼。许多电影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或“纯属虚构”,而这部纪录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直接取材于真实历史,采访了不少在世的当事人及其后代,并从资料馆中获取了一手的影像和声音资料,给人一种强烈的临场感。影片中展现的日军暴行和中国渔民的淳朴善良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不仅是群体的对比,更是两种极端人性状态的对比。一群人在军国主义宣传下变成嗜血成性的暴徒,而另一群人则在穷苦中仍保有质朴与善良。
影片还提供了一个少见的视角——英军战俘。从香港保卫战开始,到无奈投降,再到战俘营和公海漂泊,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幽默与尊严。纪录片展现了毁灭性战争背景下的一个个家庭故事——即便面临生离死别,这些家庭仍坚守亲情,彼此守望。有的人为了妻子的一张照片冒险,还有人为爱情不惜一切,以至于今天全网都在寻找梁素琴。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的冷酷无情背后,依然有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纪录片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名字,还追溯到后代,展现了保留下来的书信、照片和荣誉勋章。
这些场景一次次刺痛人心。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应当去爱,而不是因仇恨发动战争。如今,战争仍在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持续,而一些人为战争高唱赞歌,毫无觉悟。也许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战争,见证了一个个真实的灵魂,我们才能意识到,人类共同面对的敌人不是某个民族或某个人,而是我们心中的善与恶。
最后,附上当年我翻译改编的歌词,有点点青涩。不过这个歌词的难度是在它的英文版是把很多名人明年串在一起写的。
墓碑交错伸向地平线,
灵魂无声静候着明天,
千千万万热血少年,
换来父母悲泣的脸面,
有人横行肆虐, 侵略太简单
餐桌上无法平息的争论,
就轻易打开残杀的大门,
高低贵贱都无法幸免,
何处还有人类的尊严,
哪怕智者高喊,请放弃征战
为什么那么多孤儿无家可归?
为什么灵魂不知道死是为谁?
为什么"憎恨"佩带上"爱国"的光辉?
为什么"暴力"可以为"无能"替罪?
如果道德没有沦落,
穷人就不需要庇护所,
完全停止无尽的争夺,
不再幻想缥缈的轮廓
〈结尾还有一段独白〉
给和平一个机会,让和平重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