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惯常阅读的媒介是纸书还是电子书呢?》
文/子曰
你惯常阅读的媒介是纸书还是电子书呢?
当下社会许多人会选择电子书吧,因为阅读起来比较方便,等车呀等菜呀等男女朋友的间隙呀……拿出小小的手机进入到app里就搞定了,还省了收纳纸书要占去的空间,何况还可以省银子,买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尤其正版书。
首先排除电子书因网络崩溃烟消云散的可能性。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纸质书,虽然实体的纸书不便于携带,虽然要从我并不宽敞的窝里专门分一些空间给它们做窝,虽然它们要花掉我紧紧巴巴的一部分月银……但是见到喜欢的书还是会忍不住点击“购买”,然后,满怀梦想与期待的等着爱书到来的时刻——翻开扉页,看看是什么样子的;闻闻书香,是什么味道的;然后,拿一只喜欢的笔小心翼翼的在书的扉页左下角写下“漫曼的书”,写下它到来的日期或者我开始读它的日期,写字时格外端着小心刻意想把字写得好看,却往往留在扉页上的这些字总是给人别别扭扭很不自然的感觉。就像太喜欢一个人时,在ta面前会不争气又不自觉得变的笨拙、拘束、不自信,明明想在对方面前呈现好的状态,反而总是弄巧成拙。跑题了哈,拉回来。打开书细看也是怀了忐忑的心情的,因为买书(我是网络购书居多,同样正版价格低)的时候,最多也就有个短短的试读片段或者书的目录,里面的内容到底有多少符合自己的口味可要另说了,等书到来的心情有点类似于等待新生儿降临,急切的想和它见面,想走近了把它捧在手里仔仔细细地看。一本书对不对自己的味道,读上几页就会有所感觉,也遇到过开发比较晚的,读起来渐入佳境,但大多时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开篇就可以嗅到气息了。喜欢纸质书的质感,味道,喜欢翻书时手指与纸张的触碰。喜欢阅读纸书,还因为我看书时有拿铅笔划道道,做标记的习惯,在字里行间划上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间或还要画几个表达某种情绪概念的表情包,电子书则完全无法满足我阅读时的这一DIY嗜好。看着满满一书柜自己喜欢的书,那感觉,如同看着满满一柜子自己辛苦淘来的宝贝,美妙呀。
何况,于我而言,那些被我的手指轻轻抚摸,被我的眼睛倾情凝望,被我的心灵细细捧读的书,它们早已不再仅仅只是一本书了,它们是某段时光中我的同行者,我的同谋者,这段时光或许短暂,或许久远,它们是这段时光里,我的——摆渡人。
后记:
前两天突发奇想,问一位朋友:“开一家怎样的书店可以养活我自己?”
友答:“你那小城除了你没有人读书的。”
我问:“那么,是不能开书店养我了?”
友答:“对”
朋友的话当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虽是一种带着夸张的表达,但也的确说出了现实的部分情况。想到一首诗,为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所作,诗如下: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尤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意。
我是越来越离不开书了,这是出于一个自私的缘由——我需要书的滋养,滋养灵魂,也滋养灵魂依托的肉身皮囊。我的灵魂栖居在一个园子,几日不读书园子里便生出杂草,我从书那里得到了好处,书中的智者们帮我修剪杂草,浇水施肥,他们帮我打点灵魂栖居的园子,让园子里开出好看一些再好看一些的花,结出香甜一些再香甜一些的果,我赏着好看的花,吃着香甜的果,滋养着我的灵魂,也滋养着灵魂依托的肉身皮囊。
子曰初稿于16-9-26晚 后记于17-12-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