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南
好像突然明白了,人就是一瞬间长大的。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可能这与原生家庭有关吧,又或者与自身经历有关。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人都是农民出生,没什么文化,爸爸也是初中毕业,妈妈都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因为家庭困难,爸爸妈妈只能常年在浙江打工,一年就回家一次,也就是春节的时候。所以我呢也就成为了别人口中的留守儿童。也因为家庭原因吧,从小性格内向,成绩也特别差,也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打过,骂过。反正那时候还小,也没当回事。被寄宿在外婆家的日子里,和表哥表姐他们都玩得挺开心的,外公外婆也对我很好,只是舅妈总会让我跟我弟甚至他的儿子去挑一些很重的活,不过这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又不能反抗什么,只能听她的话。
现在的我二十岁,再回想起十几年前在外婆家的生活,那时真的太穷了,我外公外婆生了八个孩子,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在他们那个年代,这么多孩子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生存过来的,想想都觉得痛苦。我甚至记得我外公去世就是因为家里太穷,每天都生活得很累,所以他选择上吊自杀了,留下了我外婆一人。那时我六岁,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死人是什么样子的。妈妈听到消息后,马上从浙江赶了回来,那个时候交通还不够发达,从浙江到广西起码也要三天呐,妈妈一下车一踏进门我就看见她泛红的眼角,估计哭了很久吧,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脆弱,因为我从来没有见她哭过。那时候想不明白的事现在想想也明白了,爸爸妈妈虽然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还是把父母看成他们的一切,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从那以后为了不给外婆添加负担,爸爸妈妈给我转学了,去了村小读了两年,后来又因为没人照顾,他们又把我跟我弟带到了浙江读书,那时候我十岁,因为没学过英语,只好留级从三年级开始读书,所以我都比同龄人大两岁。对于我来说,刚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真的一点都不适应,而且浙江的那所学校在城市里头跟之前在家乡的学校实在相差太大了,不管是老师,同学,身边的环境根本就不一样,那时候也对新生活有一种恐惧但也有向往和好奇。刚进去我普通话都不会讲,成绩也是班里倒数一二的那种,英语也只考了18分,所以我害怕交流,感觉和大家融不进去。不过老师们都很好,带过我的两个班主任也很好,我基础很差,课后老师们主动帮我补习,放学了我也还在学习,向老师请教。
一年过去,我的数学和英语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不断上来了,五年级时班主任换了,原来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也换了,不过每次他们路过我们班看到我时,还总是跟我打招呼,还顺口的叫出我名字,那时我挺开心的,我没有想到我这么平凡且普通的一个小孩也被老师们看到且关注着,那时心里就有些自信了,没有那么自卑了。有次数学考试全班就我考了一百分,卷子并不是很难,只是细心程度的问题。老师在批评其它同学时,拿我做了个正面例子,在她眼里,我是一个特别努力且上进的人,也是一个才刚来几年成绩就有很大提升的人。其实我特别感谢那些在我困难看不到希望时给予我鼓励的老师,或许他们不知道我因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关心一句问候有多么大的改变,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你也很优秀,一定要自信,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确实后来的我也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在浙江读书的四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特别感谢那些出现在我面前中的人。
初中时因为还没有异地高考政策,所以就只能回老家的乡镇里读初中,因为底子比较好,也获得了很多奖状,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见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不甘心以后只待在这个小地方读书,,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立下目标,我说我三年后一定要考上外县的高中,一定要上市里的重点高中,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考上了,虽然不是市里最好的,但也是重点高中,是外县,虽然离家有点远,但比起近,我更喜欢远,因为远方,有你不曾见过的人和事。可能因为小时候经历了太多与穷困挣扎的日子,我明白读好书,考一个好大学的重要性,我不想走父母那一辈的路,因为太苦了。高一时我就立下目标,我说我三年后一定要考上外省的大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是今年高考,我失利了,只过了二本线20分,这样的分数真的很难选学校,所以一直犹豫要不要复读,因为我不想后悔。填志愿时填了几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大学,不知道能不能被录取,一切就看命运如何安排了,如果没被喜欢的大学录取,那就再回去复读一年呗,再用一年的时间为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拼搏,也为迟不晚。希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加油,你可以的!相信自己!如果没有特别幸运,那就特别特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