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会把一个句子嵌入到另外一个句子里面。
例如: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冰心《谈生命》)
“生命是什么”本来可以单独成句,不过在上述句子里它是另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我们中国人说话,若把一个句子嵌到另一个句子中,完全没有任何语法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句子既可以当独立的句子用,也可以用作另外一句话的组成部分。
英语却不是这样。如果要把一个句子用作另一句话的组成部分,一定要做语法上的变化。
请看:
(1)He didn’t even apologize.
他没有道歉。
(2)Something made me angry.
某件事儿让我很生气。
(3)That he didn’t even apologize made me angry.
他没有道歉让我很生气。
句3是由句1和句2嵌套起来的。
汉语说嵌套就嵌套,容易得很。
(√)【他没有道歉】让我很生气。
英语直接嵌套不行。
(×)[He didn’t even apologize] made me angry.
那么英语要怎么嵌套呢?要把句1嵌入到句2中,必须先“打包”。也就是说,要在语法形式上作一些动作,把句1包装一下,让别人(听话者)知道he didn’t even apologize只是一个组成部分。
假设我们在句1两端加方括号。如下:
[He didn’t evenapologize] made me angry.
那别人可以看出来he didn’t even apologize是另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可是这个办法不适合口语。因为说话是一种声音,没法真的加括号。
英语的“打包”办法是在he didn’t even apologize前面加上单词that。这个that叫做标记。它没有任何实际的语义,是空的。但是它意义很重大。that加上后,等于就把句子“打包”好了。当别人听到that he didn’t even apologize的时候,心里很明白,这句话还没讲完呢,等着听后面的内容。等听到made me angry才放心,知道句子讲完了。
反过来说,汉语没有这个that,所以人们就不一定能马上知道一句话究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呢,还是用作另一句话的组成部分。
例如,电影《师父》里有一句台词:
娶我,是为了今天。住平民窟、养女人,都是你的掩护。
“娶我!”如果只听到这两个字为止,你可能以为它就是一个完整句子——女儿要男人娶她。可是话继续说下去,你忽然反应过来,原来她早就和这男人结婚了,只是有一天忽然发现男人娶她另有图谋,才恼怒地说“娶我是为了今天”。
这就是汉语的特点。由于没有标记,因此怎么断句就需要听的人随时观察前后文去自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