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对孩子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很多孩子会把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
这个情况一般是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
比如,当我们要求孩子说“你快点儿帮我把什么什么拿过来”时,他可能正沉浸在他的游戏中,不想帮你做事情,这种情况下,你喊再多遍也没用。
孩子应该做家务、为家里做贡献。拿东西可以是一项家务,但前提是孩子同意,并且已经成为了规律性的行为。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既能让孩子帮忙给家里做贡献,又能让他有时间玩。
比如吃午饭的时候,你可以问:“今天下午五点以前,我们需要去商店里买些东西,你想几点去? "给孩子一个决定的权利;
然后,你可以继续问:“到时候需不需要我叫你?”
仍然让孩子决定。
这样,孩子就会提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而且还能自己选择时间。
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并且还会为自己完成任务而感到自豪。
️第二,对孩子要一视同仁
《圣经》中有一句话,非常值得我们品味:人是彼此的护卫,而不是拼死竞争的对手。这个用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很恰当。
当孩子们发生冲突时,很难断定谁是罪魁祸首。冲突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所有参与的孩子都有份,是所有人的问题。
所谓的好孩子可能刺激、挑战、怂恿了所谓的坏孩子,让他破坏了规则,每个孩子都对其他孩子的行为有影响。
我们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把孩子看成一个群体,一视同仁,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也会因此明白,他们之间相互负有责任,应该也可以相互照顾。
第三,注意说话的语气
说话的时候,孩子在意我们的语气往往多过在意具体的内容。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在很体面地跟孩子讲道理、说话,但其实,我们说话的语气已经出卖了我们内心的想法,孩子会感觉到。
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我想去浇水!”
妈妈如果说:“不能哦!你最好待在屋子里。”
结果是这个孩子可能立刻转身就去开水龙头了。
因为妈妈的语气强硬独断,剌激了孩子想去挑战她的权威。
如果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像我们和朋友说话时的语气一样,和孩子的沟通之门自然就敞开了。
第四,不要非常在乎孩子的错误
孩子犯错误,特别是去做家长明令禁止的事情时,通常是想要证明什么。
如果我们做出非常强烈的反应,去批评、指责或想要纠正他们,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这样的行为能让父母体会到这么严重的困扰,自己好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
如果我们保持平常心,和孩子友好、轻松地聊聊这件事,用积极正向的鼓励去寻求解决方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
比如睡觉前,大家心情都不错,那你可以和孩子做个游戏:“今天你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孩子说完以后,你也说说自己今天高兴的事,然后再问问:“今天你不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这样,你可以得到一些孩子不开心的线索。这将是你下一步行动的基础,而不是用来跟孩子说教的和证据。
第五,和孩子商量,取得一致意见
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看电视。
对于孩子已经同意的决定,家长要坚定执行,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比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还看电视。这时候家长需要指出来,按照家里的惯例,该关闭电视睡觉了。
如果孩子年龄小,家长甚至可以不讲道理,只是平静地带他去睡觉。没有为什么,这是家里的规定,规则既然制定,且每个家庭成员都同意,那就需要遵守。
如果孩子年龄大一点儿,你可以和孩子强调,遵守承诺的重要性。
千万不要想着“他要听我的话,不看电视去睡觉”,否则容易引起权力“斗争”。
总之,我们想赢得孩子的合作,要从自身做起,要把孩子当成朋友,要跟孩子一起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