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海进博会工地休息几天,哥哥开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模式,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看手机,我偶尔或插嘴或跟着乐或讨论。昨天我们就视频“饥饿的苏丹”有一番探讨,哥哥的话给我蛮大启发,今天分享给大家。
哥哥认为,摄影师凯文.凯特没有错。那些批评的人,如同宋朝那位皇帝,听说灾荒,惊叹:他们怎么不吃瘦肉粥啊?!一个个都是呆在温室里的,凭什么质问“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身在现场,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
哥哥觉得凯特很诚实。他没有说谎话:没救(小女孩)就是没救。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最后,哥哥说: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不关心战争不关心老百姓,扯蛋这些没用的,顶个屁用啊?!我点点头:唉,老百姓最可怜了,每次战争,都是老百姓吃亏。
为写文章我上网查阅,脑补视频没有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取携出让我触动的几个点:
一、技术归根到底要为主题思想服务。构图的最终目标是为更好地体现照片主题。这张震惊世界的图片《饥饿的苏丹》,从技术上说属均衡式构图,小女孩与秃鹰在视觉上互为呼应。照片及其构图所透露出来的主题,却使观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一个产品不管广告做得多好、推销手段有多高明,如果产品品质不过关,就不能奢望再有下一次合作或下一批客户,品牌形象就会就此毁灭。
神圣舞蹈以及老师倡导的喝水打卡,就是透过外在肢体,训练磨练重塑(期间道路漫长曲折),从而改变内在。
二、谁在质问?新闻之后的还是新闻。
老师举“盲人摸象”做过例子,在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立场、看问题角度等因素不同,同一个问题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看法,有错吗?孩子玩得满头大汗,妈妈:要换衣服了;奶奶:真开心啊。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矛盾纷争。怎么办?修——用神圣舞蹈来修炼。对于没有条件上舞蹈课的同学,老师设计了“喝水打卡”微活动,相信跟着老师坚持练习,后期会看到效果的。
三、凯特的纸条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我犹豫着要不要写“死亡”这个话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二十岁的思考与现在四十岁的考量,当真有质的差别,不是一点点,而是完全颠覆。以前年轻气盛,现在胆小如鼠,我哥微信:你现在方便电话吗?我看着就心惊肉跳:怎么啦?我打过去。以前天不怕地不怕,现在对老天爷敬畏得很,甭管有用没用,心中时常念叨:老天保佑阿弥陀佛。没遇到老师之前,我开心但是不快乐(一位好友临毕业前推心置腹跟我说的,我这才恍然大悟);现在的我,在安静僻壤的工地上给某人洗衣做饭,恬静充实。
当我穿越重重关卡,回头望,不由感叹生活曾经给予我的一切:痛苦纠结欢乐愤怒愚蠢悲伤……它们仿佛脚蹬石,是我起跑的强大助推力;因为不愿意再痛,不得不继续往前走。幸哉,祸哉?不知道。对生命,我们都予以最崇高的敬重。生而为人,多么的不容易。
无论是照片上的女孩还是摄影师,都离我们好远;周遭的人、事、物,仿佛一个个故事,提醒我们,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