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们在晨间导读中了解教练式沟通的一个闭环过程: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船员们在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练习,收到孩子的良性反馈,很多过去让家长头疼的问题,通过教练式沟通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也有船员说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只差一点点就能够更好,忍不住就脱口而出说孩子又粗心了,丢了不该丢的分。话一出口,马上就察觉到自己又落入了蓝色眼镜的框架中,感叹做到教练式沟通真是需要时刻觉察。
过去的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辨别,新的理论我们也已经掌握,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不自觉落入原来的说教模式中?如何能够做到教练式的有效沟通?正如船员的体会,做到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做到自我的觉察。如果还是不能放下心中对孩子未来的恐惧感,教育孩子仍然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出自于爱,那就一定会重新陷入焦虑,回到过去价值条件化的教育模式中。一个没有自信、低自尊的父母,即使掌握教练技术,也还是会给孩子消极的暗示。因此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们要给孩子的自我概念输入最基础的编码,我们必须察觉到自身的局限性,抛弃父母权威的观念,回到沟通起点上。
沟通是为了了解,而不是为了改变。教练是一面无我的镜子,孩子在教练的反馈中看到自己,形成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有的妈妈听到孩子说一些不好的话,“爸爸欺负我,我要去打他。”“我恨爷爷!”“以后我都要玩到十点回家。”马上心里就会焦虑,就好像孩子立刻马上就要做这些事,必须要打压一下这种不良势头。于是价值观化的家长式说教马上开启,陷入了自己臆想的不良后果中。结果就是被一个黄口小儿骑着鼻子走,弄得身心俱疲。但是如果明确了父母与孩子教练式沟通的模式,就会平和地听孩子的发泄,真实反馈孩子的情绪与自己的感觉,给孩子自己修正路径的机会。
自我察觉还有一点就是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沟通不畅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导致的,真正的沟通高手能够清晰地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尤其是对孩子,优秀的父母教练一定要做到对自己的情绪先知先觉,用正面的情绪去引导和感染孩子,避免自己运用负面情绪在沟通中将问题放大。自我情绪管理是教练孩子中父母的必修课。
生活中,家长们总是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感到与孩子沟通困难,比如孩子的磨蹭让着急去上班的父母一筹莫展,“快点快点”说了一年又一年都不见效,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确实不明白迟到的影响,让一个孩子去理解父母的焦急确实是无计可施。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沟通中的重要概念:乔哈里视窗。乔哈里视窗根据自己与他人知道和不知道的两个维度出发,将人际沟通的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区、隐藏区与封闭区。父母与孩子沟通困难,主要是因为不对称的认知水平造成了双方都知道的“开放区”范围很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往往是无所不能的,父母常常以“超人”的形象出现,从不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心声和处境。同时,这样的父母也常常不能体察孩子的处境。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回到助益性关系的建立上去,父母要学会真实透明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常常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同时,父母积极倾听孩子的内心,体察他们的想法和情绪,扩大双方共同的开放区域,为高效的沟通打好基础。
良好的沟通第二个有效的技术是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在第一周介绍到的共情。经过近两周的练习,相信父母们都体验到了共情沟通带来的畅快沟通模式。在共情中,我们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处境,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理解与尊重。孩子的语言模式是情绪化的,因此共情从情绪入手,又能帮助孩子建立情绪的识别与管理模式,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个好的父母教练,能够做到用无条件接纳,充分接触沟通对象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不带评判地读出其中的信息。无论自己立场如何,都给予孩子接纳和包容,不强迫对方改变。这时孩子感觉到被关心,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接着父母将自己设身处地对孩子的理解真诚地表达出来:“我看到你很努力还是没有成功,很沮丧。”“我明白你摔倒了,又怕又疼。”“我理解你本来想考得更好。”或者面对情绪激动的孩子,首先给他一个理解的拥抱,孩子就会感觉到被支持。接触、包容、换位、表达,这是一个完整的共情沟通闭环。
后接具体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