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觉得前三章最难读,这次重读,觉得最有味道的反而就是这三章了。看似拉拉扯扯的铺阵,其实里面有毛姆的大心思。
毛姆的特点是一贯的睿智、冷静、老练,笔触晓畅有力,描画复杂多变的人性如此举重若轻。人性又是相通的,千百年来其实都变化不大,因此毛姆这本书读来,会让人忘记这几乎是差不多100年前的作品了。
若月亮代表生而为人圆满洁净的理想,那六便士可能就代表着卑微繁琐的现实吧。
主角斯特里克兰德40岁时,决绝放弃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听从内心的召唤,独身离家去异国他乡追求艺术之路,而最后惨死在一个孤独美丽的海岛。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关于描画天才孤独及灵性觉醒的书。
世界上的所谓天才,相对于“常人”及"庸才",他们常常都是孤独而怪异的:或不通人情,或举止失常,或残忍自私,甚至有些还显得道德败坏。
如同科技界前几年流行的说法“这个世界,唯有偏执狂可以成功”。
因此,所有极致的成功背后,往往都是极致的努力或代价。
据说,毛姆这本小说的主角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原型是法国画家高更,高更一生潦倒不堪,死后也同样葬身一个小岛。而和高更同时代的伟大画家梵高的疯狂,更为大家所熟知。
前段时间,看到一代科学伟人爱因斯坦与他第一任妻子定下的所谓“家规”,其残酷无情、不合常理,读来也是令人不寒而栗。
上帝造人,或许真的很公平,所谓山有多高谷便有多深,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是一线之隔罢了。
普通人的幸福之路,应该还是选择“庸常者的成功”,即是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努力取得一个相对平衡:在努力俯身拾检六便士的同时,偶尔抬头瞄一眼清亮迷人的月亮,这应已经是难得的福份了!鱼与熊掌得兼,这么美的事,多数是传说罢。毕竟,成功的代价和天才的命运,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
从这个角度,也就该庆幸自己是个庸常而平凡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