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专栏编辑:文言明语
推荐语:平静的小山村,炊烟袅袅升起,那是亲人们为我们在报平安。请品读满怀深情地对家乡的赞美。理事会乡村生活专栏推荐!
久末回家,今天到家时,我远远望着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我湘西南这个小地方,厨房一般都是明火灶,是没有烟囱的。烧火的时候,烟雾从瓦缝飘出,弥漫在屋顶。太阳西斜,夕阳照着屋顶的炊烟,透出淡淡的金光,让人感到分外的的亲切。
此时,我站在屋前半山腰中的公路上,远远地看着炊烟的升起,不禁想起了儿时母亲在夕阳下满院子找我回家时的情景。母亲是个慢性子,她的声音缓慢而悠长,招呼着我这个小泥猴回家。我踩着母亲招呼的声音,用我稚嫩的嗓音应和着,恋恋不舍地告别小伙伴们,留恋着夕阳下美丽的风景,一步一回头,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母亲回家。
现在,母亲老了,喊一两句都要咳嗽一阵。同时,她也知道,我再也不是她面前千依百顺的乖儿子了,她的招呼有时就似微弱的电讯号,常常在呼唤我时用户不在服务区,得不到我的回应。
只是,当太阳开始下山时,有事没事,她都会在灶间架柴生火,让袅袅的炊烟在屋顶的瓦缝中升起。有时,她还会走上阳台,环视一下这个小小的村庄。
我居住的村庄座落在雪峰山脉中一个富饶美丽的缓坡上,迎着晚霞七彩的光芒,在夕阳下显得分外的绚丽多彩,弥漫在屋顶的炊烟在偶尔的山风下跳起妙不可言的舞蹈,柔顺的腰杆时而左忽右斜,时而整贴在阳台上,为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炊烟升起,倦鸟归林,小山村显得分外的宁静。黄泥江潺潺流水的声音,给山村带来无尽的暇想。
宁静,宁静,宁静中带有几份孤独和可怕。难道这就是我居住了几十年的村庄?曾经的欢歌笑语让夕阳都羡慕得羞红了脸庞,现在除了安静就只有几声倦鸟归巢的鸣叫,连蝈蝈的声音都在寂寞中显得无彩打彩。
我望着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十几户的人家分散在山坡上的角角落落,夕阳已经堕落在地平线下,零零星星的灯火从几家留守老人的窗口溢出。我站在母亲的旁边,在阳台上,数着亮灯的窗口:一家,两家,三家……不是我在展示我数学的优秀,实在是我在家中闲得无聊。
今天,我在村子里走了一遍,遇到的除了老人就是蹒跚学步的幼儿,连学龄孩童都到镇上读书去了,而且还去了一批陪读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我索然无味地走遍了整个村庄,和我的叔伯兄弟们逐个逐个地打着招呼。
我喜欢聊过去的事情,喜欢到叔伯们中坐坐,和他们聊聊家常讲讲故事,讲我的也听他们讲他们曾经的生活,和山里人家的禁忌,不为他,就为我也是这个山旮旯的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离家再远,我也离不开家乡低矮的祖屋,我的祖祖辈辈的灵魂安息的地方,这里有我无法舍弃的情感和幸福。
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眼中已经没有了飘在屋顶的炊烟,但我不能不向儿孙讲讲老家的故事。他们有了自己故乡,但我想让他们记住祖辈们曾经生长过的地方,这里是他们的根。没有了根,他们只是飘荡在别人的城市的天空中的浮云。
母亲忽然打断了我思绪,问我: “华仔,你刚才是不是只数到七个窗户的灯光?”
“是啊,”我感到奇怪,母亲怎么会关心人家窗户的灯光。
“你还能不能看清每家屋顶的炊烟,除了我家,还有几家?”母亲急切地问。
我又仔细地观察了一遍,依稀还是只看到七家的炊烟,如实地告诉了母亲。
“不好,刚才只顾着想多看你几眼,差点误了大事。”
母亲能有什么大事?容不得我多想,母亲一家接一家地问我,看是少了哪家。最后,母亲听到是少了王婶婶家时,她稍微松了口气。
我也想起来了,我回家经过刘伯家时,好像看到王婶婶在刘伯家中。急忙把情况告诉了母亲,说: “王婶婶可能还在刘伯家。”
“别乱说,”母亲虽然口中指责我,但我看出母亲明显地放下了心。
王婶婶和刘伯有个一段暧昧不清的感情,难道是死灰复燃了么?不过也是,子女都出外打工了,两个孤寡的老人抱团相处也是一种幸福。
最后,母亲告诉我,大家都老了,没有多少精力串门,但谁又放心不了谁,怕有意外,大家就约定好,有事没事天黑前都要架柴生火,让大家能看到屋顶的炊烟。天黑后打开靠窗口的灯,互相报一声平安。
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知道为什么我给母亲买了液化气灶她从来不用的原因。这炊烟,其实就是报平安的信使。看到了屋顶的袅袅炊烟,大家都明白,这一天算是平平安安过去了,又期待着明晚屋顶升起的炊烟。
将来有一天,我也会老去,我会回到这个偏避的小山村,和我的灵魂做伴。傍晚,点上一把柴火,让炊烟袅袅,向大家报一声平声。我也会站在阳台上,观看远方的风景,读自己写的诗句,看着村庄中的炊烟,慢慢地在屋顶飘着: 一家,两家,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