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朝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光彩照人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脉脉含情,自是难忘。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已不知去向,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所以就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寻时,却再也不可复得,只有记忆萦绕心头。
或许是一首歌,或许是一首诗,或许是一本书等等,都可以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所以说,记忆并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可以借助身体各个感官的感觉,帮助我们形成清晰的图像,激活曾经遗忘的东西,强化所有的记忆。
而关于如何提高记忆,刘墉老师就有自己独到的心得,比如“浸润法”:
刘墉在儿子两岁时,把家里的日常用品上,都贴字条,写着“门”、“窗”、“桌”、“椅”、“冰箱”、“电话”、“电灯”,不过他只是贴,并不教儿子念。
但是,隔不久,他把那些字条揭下来,一张张问儿子,儿子居然立刻能说出是什么。
这就是“浸润法”的效果。因为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会记得特别牢。
其实我们教孩子学英语也可以采用这个办法。
在他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上,贴上英文单词,每天不经意地让他念几个,久而久之,他自然会滚瓜烂熟。
比如“悬念法”:
其实每个人都会悬念。譬如你同学约你一个星期之后去他家吃饭,如果你们不是深交,很可能一个星期之后,你早都忘了九霄云外了。
但如果是猫叔约你吃饭,你不仅不会忘,还会设置提醒。
为什么?
因为你重视他,把他的邀约当成头等大事,天天念,当然不会忘了。
所以如果你想牢记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它,念着它。
晨读里面还提到了一种方法,我觉得特别适用,那就是“向别人叙述”。
比如晨读内容包罗万象,你先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然后再转述给你的朋友或者员工等。
比如你去某一个地方旅游的所见所闻,可以详细有序地叙述给朋友听。
比如孩子问你一个“为什么”,你有时也需要去找度娘,然后你再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讲出来。
这种叙述方法的锻炼,会让你的记忆更加深刻!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石泓说:“数学问题像是爬山,山顶只有一个。上山的路有很多条,而我只为找到最优雅的一条。 ”
同样,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也有很多,你在训练的过程中,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记忆能力自然事半功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有心人”!“有心”方能“用心”,“用心”方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