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朋友的启发,准备看这本书。去年在单位组织的学习分享荟上还专门就这本书请教了一位学习经济的领导。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作者班纳吉去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此书因此大热。
不过,在国内出现一些热帖,对此次获奖非常不忿。确实,30多年来,全世界扶贫工作最大的成绩就在中日韩,中国更是让几亿人摆脱了贫困。反而把这个奖给了一个印度裔美国人。荣誉和成绩不相符,是人性最大的恶。之所以我仍然刷这本书,是因为我在里面发现一些有趣的知识。本次分享《贫穷的本质》前言、第一章、第二章。
前言
我们对贫穷存在着刻板印象,而且,我们对于了解贫穷缺乏耐心。作者建议:要在扶贫领域取得进展,我们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固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中的复杂和多彩。
相比较于富人和中产,对于穷人来说,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这在后文里面有提到非常多方面,包括饥饿陷阱(确切的说是营养陷阱)、健康陷阱、信息陷阱、教育陷阱,相比于城市中免费义务提供这些服务,穷人必须越过更多的阻碍才能够跳出这些陷阱。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贫穷不是简单的辩论,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萨克斯认为: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外来援助之所以对于贫穷国家重要是因为,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
相反的,伊斯特利认为: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民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的颇为乐观,“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作者明显倾向于前者的观点,他称伊斯特利为“侃侃而谈的人”,很明显,贫穷问题本质就是经济问题,自二战以来,凯恩斯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倡导政府主动作为,加大投资,刺激消费,消除贫富差距,这本来就是现代经济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有效补充。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
作者认为,按照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完全不会让世界上有饥饿的人口,事实上还有很大的盈余,问题在于粮食的分配问题。而且,大多数人的贫穷状态,并非是由他们吃不饱饭造成的。而是由于他们对于营养的认知障碍,就是我前文提到的健康陷阱。有大量证据支持,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事能力。营养不良儿童的个子更有可能长不高、学习成绩更差、生下的孩子更瘦小。此外,营养不良还与成年时期的经济地位较低有关。但是,穷人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这些问题。他们更愿意买一些口味更好价格更高的食物,而不是买干净便宜的水、廉价的碘元素,而且,穷人吃的少的原因是他们更愿意花费巨资举办红白二事、购买电视机等娱乐设施,甚至在节日里花费更多钱。这使得他们陷入营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