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多,我再次打开这个公众号看着我去年的文字,一方面是觉得幼稚,这种感受就像翻看自己小时候的日记,面对过去的自己总有一些“社死”。除此之外,这些过往的情绪更让如今的我无助与无奈,去年的焦虑与迷茫现在一分也没有减少,甚至更多了。我依旧在为自己的职业、身材而焦虑,同样在实习、CPA考试、公务员考试中奔命,时常感觉到难以顾暇所有的欲求,这种忙碌既无法带来成就,也使我感受不到快乐,最终我什么都想要而什么都没得到。
最近总是在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又是什么使我的思想和行动停滞不前,让我成为困在焦虑井底出不来的青蛙。我试图向心理学寻求帮助,寻找自己陷落不前的原因。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flow”,译作中文叫“心流”也称作“福流”,指的是全然沉浸在所做之事的忘我状态,这种专注的状态能够为我们带来持续的愉悦和幸福感。这种感受我也曾深刻体会,例如专注的花两个小时考完了一场试,我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试题中,考完的时候会觉得这两个小时过得飞快,很累却又很痛快,一时还无法抽离。仔细回想,这种专注带来的快感从保研的那半年开始就几乎感受不到了,有的只是短暂的、被迫的执行,其余时间是持续的焦虑和坐立难安,长久类似抑郁的状态让我对未来不再有憧憬和期待,纵然窗外一片艳阳,眼前也总是灰蒙蒙。“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必须找到原因,做出改变!”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对自己说。那这两年我的生活和心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的转变。高中的目标是考一所好大学,初入大学后目标转变为成功保研,这种转变除了实现目标的场所有了升级,其他好像都没有变,实现路径无非就是好好学习,取得好的分数,单一的路径与相似的环境让内心充满安全感,成果给内心带来的激励和反馈及时且有效,心理的转变也理所当然。成功读研后,下一个目标理所当然地变成了读研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这次目标的转变显得十分不顺利。因为“满意”的标准不再是考试分数,实现“满意”的环境也不再是一切都模式化的校园。到底怎么样才能满意,是薪水高?是给户口分房子?还是风光有面子?谁都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走出校园后的目标都是以人生为长度,以社会和生活为土壤,其中掺杂的因素以及需要权衡的利弊都难以再用分数量化,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逆转性。人虽然是有理性的动物,但大多时候因为习惯的存在,我们都是凭借惯性在做事,过往可期可及的实现目标的思维已经积重难返,导致我们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一时难以清晰地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只能一味盲从或者“卷”,考公、考证、去投行,但唯独没有真正思考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对个人而言人生真正的乐趣是什么。正因如此,内心的目标得不到即时反馈与激励,动因从主动变成被动,热情逐渐消磨,快乐变得越来越难了。
前文已经说到,目标转变不顺畅的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对我而言,要和十几年的读书生涯说再见了,未来生活的模样是模糊的,内心更是恐惧和抗拒的,这也是阻碍我向前的一大心魔。曾经有人对我说“你从未一个人真正的生活过”,我当即反驳道“我从小住校都是一个人住,很独立的”,现在细细思考,这位朋友说的是对的。即便是离开父母的读书生涯,我们也从未一个人生活,有老师、有同学的集体生活从不需要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和社会的冰冷残酷,更不需要面对一个人相处的寂寞与孤独。我想,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走入社会的,我们都是一边探索一边准备、一边试错一边成长。
除了目标的不清晰和环境改变带来的不安,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对结果有很大的执念。总是迫切地想要一个答案,一个美好的结果,就像中国人对戏剧“大团圆”的期待一样。24岁生日那天,我在备忘录里下了这样一段话:24岁已经是大人很久了,但还是会期待和爱的人一直在一起,就像希望所看的每一部剧每一本小说都是happy ending一样。但人生这个盲盒不能被立刻打开,“会和谁在一起”“是否会成功”这样的问题只能等到终老时才能得到答案。
写到这里,我其实已经找到自己不开心的原因了,但找到症结后该如何治疗,恐怕没有人能给出清晰的、具体的、可担保的药方,不然就和前文“人生无解”这一结论又矛盾了。此刻,我劝慰自己要遵从内心,至于遵从之后我又该如何面对种种抉择和不如意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