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文学产生的背景
春秋末年,社会变动,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一些才智之士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原来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贵族失势,本来由贵族专养专用拥有知识技能的专家们也就失了业流落到民间,发展出了一些自由职业,渐渐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士”。“士”中更杰出的专家开门授徒,声势渐大地位渐高,于是不免根据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诸子百家便这样兴起了。
儒家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士”阶级的是孔子。
孔子名丘,原宋国贵族,流落鲁国。儒士,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是个“老教书匠”。“有教无类”,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还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因此《诗》《书》《礼》《乐》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他注重人格的修养。“直”“仁”“忠”“恕”合乎礼,遵守社会的规范。“正名主义”,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孟子:“性善论”,反对功利,注重圣王的道德。
荀子:“性恶论”,但可以渐渐改善学好。注重功利,注重圣王的威权。
墨家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拥护上层社会的制度和道德。受原来上层社会的旧。
武士,多半是下层社会的失业流民。是平民的代言人,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
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做宋国大夫。“墨”,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家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帮助被侵略国家,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特意不讲攻的方面,即“非攻”。希望人人互帮互助利他利己,即“兼爱”。
道家
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消极避世。
杨朱,将天下给他,换他小腿上一根汗毛,他是不干的。
老子,李耳,楚国隐士。庄子名周,宋国人。
老学认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叫作“常”。“知常曰明”,物极则反。以柔克刚,欲取反予。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
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入而不自得”的至人。庄学排除是非,受当时“辩者”的影响。
名家
“辩者”,讼师。汉代称为名家。
邓析,辩者的一个首领,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对法令能咬文嚼字的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惠施,也是一个首领,梁相,法律行家。惠施派认为,同异都是相对的:“合同异”。
公孙龙,公孙龙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离坚白”。
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近于墨家。
法家
儒、道、墨皆托古立言,法家不托古而变古。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他们推行法治。
“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法是规矩准绳,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阴阳家
古代贵族养着巫祝、术数专家,后来沦为方士,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将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这一思想推行并加以理论化,成为一种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阴阳家的首领是驺衍,他创了“五德终始说”,水火木金土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联系。
阴阳家和儒家后来互相影响。西汉今文家的今学大部分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相吕不韦是第一个尝试将各家思想统一的人,他让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让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真正成功的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期政治上开创了从未有的大局面,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变动渐渐凝成了新秩序,思想也渐归于统一。儒者的地位凸显出来,儒学的独尊成为时代的必然。
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