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样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导我,要团结同学,要乐于助人,那样别人就会喜欢自己,就能得到自己的朋友。
古圣先贤在经典里劝诫我,要宽恕,要制怒,要以德报怨,那样我的修养品德就能不断提高,别人就会尊敬自己。
我一直按照他们的教导行事,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好人”评价,但我的内心并不快乐,因为无论我怎么做,总有一些人不认可我,我努力的付出,可我的好友还是说我对他不够好。
大学的时候,我问过好友:做个好人有错吗?好友说:问题是你想做个老好人!
很幸运,有好友真心帮我找出了问题所在,更幸运的是,自己慢慢解开了这个困惑。
1.讨好,是一种病
讨好,是一种病,做事总考虑别人,凡事有求必应,这种病叫“好人症”。
心理学家萨提亚根据人格特点将人的相处模式分为五类: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
其中,讨好型人的心理特点是:为了获得爱和温暖,我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自己,也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让别人喜欢自己,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讨好型的人不懂拒绝,常常忽略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后,我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2.讨好的成因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我们的行为和姿态往往是从家庭中学来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或者父母的相处方式,我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这样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父亲脾气不好,他发火的时候,我都不敢看他的眼睛,父亲对我和妹妹很严厉,母亲则属于比较温顺的性格,大部分事情都顺从父亲。
我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通过大人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大人就会夸自己“懂事”。
上学之后,我和妹妹就成了家人邻里嘴中的乖孩子,老师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表面上我们听话,懂事,可内心却是压抑的,因为我们想和其他小伙伴一样能出去玩耍,我们不想做那些看上去永远做不完的农活。
但为了得到父母的奖赏,为了短暂的欢愉,我们迎合着父母的需求,为了让父母满意,我们表现的更听话,在委屈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好孩子。
这么描述,没有埋怨父母的意思,因为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当这种相处模式固定之后,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形成了这种习惯,不管是在领导面前,在老师面前,在同学面前,在朋友面前,还是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
3.讨好的逻辑
讨好者的内心是没有安全感的。
因为要讨好,所以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内心深处是压抑的,委屈的,甚至是恐惧的。
因为想得到别人的关爱和认可,所以会尽力付出,尽量满足他人的需求,结果是“我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一旦别人不认可自己,就开始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是不是把自己的缺点改掉,或者隐藏起来,让自己变成别人希望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可我,在意我。
讨好者的逻辑是,自己的价值在于对别人的好上,幸福的感觉和自我的满足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质上是向外求。
4.讨好的坏处
讨好者是委屈的,对别人越好,对自己的委屈就会越大。
讨好者通常是阉割自己需求的人,自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金钱,大方地去满足别人。一旦认可一个人,比如建立某种密切关系,比如伴侣,知己,讨好者可以甘愿为对方赴死。
讨好者不懂拒绝,结果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自己没有脾气,别人可能会得寸进尺。自己不好意思拒绝,时间久了,别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讨好别人,往往不会带来亲密关系。在爱的关系里,讨好者常常对别人认可的渴望而忘了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相处时,无法真实的呈现和表达自己,内心伴随着自卑与恐惧,结果受伤的是自己。
讨好者的内心,别人往往满足不了。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但在内心渴望着更大的回报:关注我,认可我。而这种回报对别人来说,往往不堪重负,结果常常以逃避或者对抗收场。
5.讨好的解脱
从讨好模式解脱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讨好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如果没有别人提醒,或者没有遇到巨大冲突,承受巨大痛苦时,讨好者是不会反思。很可能还会认为,讨好,是一种美德。
即便讨好者认识到了讨好的问题,但在具体的语言和行为上还会不自觉延续原来的习惯。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见到喜欢的人依然去讨好。。。。。
所以,解开了困惑,并不代表病就好了,这需要很长的路。
关于治疗讨好这种病,我总结了两个关键词:觉察和真实!
觉察,就是要跳出自己的立场,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自己的念头和言行,一旦起心动念,或者做出讨好的事情,让自己处于觉知的状态。我一直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着,时间长了,记录的频率就会慢下来。
真实,就是要考虑别人需求的同时,也要感受自己内心真正的态度,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拒绝,不要给别人太多的期待,也别把自己装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这不是自私的借口,而是给讨好者的一味药。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代价之一就是,我不再是大家嘴里的好人。
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要把好送给值得付出的人,把爱留给值得去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