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关于分享~
第一个阶段----拒绝分享。记得刚去幼儿园的时候,恰赶上九月份小朋友生日会,为了能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和小朋友熟络起来,妈妈买了很多小汽车和小项链,想让昊霖送给小朋友,结果第一天礼物原封不动拿回来,老师反馈昊霖哭着不送并且说是他的,不要强迫。妈妈回家和昊霖谈了谈送小朋友礼物的诸多好处等等,昊霖同意第二天送,第二天礼物依旧被拿了回来,问为什么,回答:"今天没有小朋友过生日",嗯理由找的相当充分,于是不强迫这件事作罢。
第二阶段-----选择性分享。幼儿园每周三下午是分享日,可以带零食、书和玩具,征求昊霖的意见,第一次带了家里的超级飞侠小青,于是也是这个出名的玩具做桥梁让他和其他小男孩熟悉了起来。第二次问带什么,找到家里的网子和盒子,图为微信记录的当时的对话。第三次发现了可以带书,并且之后的很久都是带书,因为书是老师读给小朋友听,小朋友不会碰到甚至损坏。
第三阶段-----喜欢并且主动分享。就在昨天睡觉前,妈妈和昊霖商量星期三分享日带什么东西的时候,昊霖提出要送海苔、MM豆和养乐多,并且还建议妈妈做一个蛋糕切成块放在盒子里(上次有个女孩是带的妈妈做的蛋糕)。学会计的妈妈不断的计算家里存量够不够分给小朋友,最后昊霖确定要分享养乐多,大脑开始疯狂计算,一个将近3元,一个班级15个孩子,将近50元,妈妈觉得本来几块钱或者不需要花销(带绘本)就解决的事情,不需要耗费50元,于是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家里的海苔不够分呀,明天去买吧
昊霖:那就分享MM豆
妈妈:也不够呀
昊霖:那就把我的分给小朋友
…
昊霖:给小朋友们分养乐多
妈妈:不够分,你该没有喝的了
昊霖:没事,我分完,小朋友就给我了
妈妈:换别的吧
昊霖:不,就分养乐多,小朋友们喝了养乐多,觉得真好喝,就把他带的分给我了
终于孩子愿意分享了,可为娘的却因为不多的50块给不给孩子选择权。果真分享是不能强迫的,待他自己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和所得,就会主动去分享。
场景二:推车去幼儿园的路上,学习一下方位,妈妈在昊霖的右边,奶奶在昊霖的后边,爷爷在奶奶的后面,球拍在昊霖的前面。
场景三:放学去超市买东西,买酸奶一帘四个,看看回家够不够分配,结账时候一一点验多少件物品。回家路上玩"你说我猜"游戏,昊霖分别说了香蕉(一个黄色的,扒开吃,吃完了继续扒皮)、苹果(一个红色的,切开吃,一块块)、石榴(一个圆形的,打开红色的,一粒粒,要吐籽)。迎面刮大风,妈妈把昊霖的脸用围巾捂住,把着他的两只手,告诉他路线,"前面是下坡,脚下都是冰,前面是台阶…"游戏着回家
场景四:呼叫海底小纵队。之前的超级飞侠有些视觉疲劳了,换海底小纵队。一一呼叫,明显按数字快了很多,让妈妈来按,妈妈假装找不到,给昊霖急的大叫,"在这在这"
场景五:图片对应板。本来这教具是练习记忆的,先从低阶看图对应开始吧。
场景六:
1.迷宫三页。得沿着设定了图形顺序的路线走,难度加大了。
2.连线书三页。因为迷宫玩的多了,对于一条路线的连线就容易多了,就算它拐又来拐去
3.玩转数学三页。关于分类贴纸,点数量画圈和数量分配,惊喜的是,这道题分别有四种小动物,数量分别是1234,沙发能容纳量也是1234,昊霖没有普通的1对1,2对2的连,而是,3只小猪其中2只坐在容纳2的沙发上,剩下的1只坐在容纳量是3的沙发上,剩余的2个座位让4只鸭子中的2只来坐,孩子的思维没有被禁锢,可喜可贺。
4.画日记一篇。能够跟妈妈有交集了,也愿意跟妈妈主动表达了,不只是简单的哼啊了
5.点读牛津树三本。依旧刷之前的三本,起码一句能听出里面两个词了,明天换三本
6.绘本六本。翻出了以前小时候看的巧虎书《刷牙真开心》《我爱幼儿园》《杰杰变成蛋糕了》,《卜卜迷路了》,《冬天来了》《棉被山隧道》
7.立体贴画一个。
8.睡前关灯比巴听绘本,昊霖点名要听的《奥莉薇不想当公主》《和甘伯伯去游河》《爱打岔的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