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一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听到不中听的
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一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 “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
一-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练习三
需要和感受的关系
看一看,在以下例句中,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1. “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
2.“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3.“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4.“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5.“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
6.“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经取得更大的进展。”
7.“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
8.“你得奖了,我很高兴。”
9.“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
10.“你让我搭你的车回家,我很感激。因为我想比孩子们先家。”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