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青年苦于现实生活的郁闷、悯怅,情绪非常低迷,于是便到庙里走一走。
到了寺院,但见寺庙里春客不断,檀香馥郁。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都写满坦然、安详、幸福,他有些迷惑:莫非佛门真乃净地,果真能净化众生的心灵?
流连寺院中,但见一位在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那入迷之态止住了他的脚步。走近细看,老者那西露慈祥却心纳天下的表情强烈地震撼了他——原来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地活着是多么美好!
他悄然坐在了老者身边,请求老者开示。他向老者谈了他心中的苦痛,然后问:“为什么现代人之间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老者拈须而笑,铿锵而悠长地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老者一字一顿说的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青年幡然醒悟! 听佛门一偈语,胜读十年书啊! 如果芸芸众生都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岂不成了人间净土,又何来那么多的失意、忧烦、痛苦啊?
正如老者所言的,人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啊。如果心中有爱,胸中有福,只是一人独享,而却不与人分享,那人生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佛家对善念的推崇,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我们。这就好比因果循环,我们种下了什么样的因,也将会收获什么样的果。 福往与福来犹如一对因果。追前因,才能逐后果,不执着于世俗的成果,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的,而去一味地寻求结果,结果只会导致不分青红皂白地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得到福来。福往与福来间,我们都要为自己的举动负责,因果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报应关系,而是一种对责任的深化。
《易经》中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生成,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福往者才能福来。关于因果之缘的古今轶事,实在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掉了,管理牧场的牧官大为惊恐,因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斩首,牧官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村子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大为愤怒,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并交给穆公。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于是带领这些农民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王室牧场里的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被免除了死刑,高兴地回家了。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兵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性命堪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这些人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这个故事正是验证了佛语所云的福往者福来,你对别人付出,总有一天也会收到他人对你的回报。因果即此理也, 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就是如此。 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在这个世界上,因果自有定,做人不执着,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所得与所想,虽常不一致,但皆由人自己制造。 我们种了什么种子,自然结出什么果子。善得善果,恶得恶果。因果不辜负人,同时也在教育着人。这是佛法的智慧,也是人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哲学观点。 世间的爱就犹如这因果一样可以循环。爱,给予别人,不见得有直接的回报,但最终也会循环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世间的爱与福皆在这因果当中,留等我们去播撒与收获。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