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继续学习论语第三篇的“八佾篇”。
在上章学习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没什么事值得要与别人争斗。
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尽人事,听天命”,首先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去与人争比高底,苦了自己,也伤了别人。
这是一个高境界的进取心态,踏踏实实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不要去跟别人争斗,一旦争起来就失去了做一件事情意义。
在以前文章我写过,要懂得做影响圈的人,不要活在关注圈。
影响圈,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每天想着如何提升自己,不断进取,然后做一个能影响别人的人。这也是君子所谓。
而如果活在关注圈里,每天就去关注别人怎样,谁谁买了车、谁谁买了房、谁谁又获得了什么荣誉。每天活在嫉妒羡慕恨当中,烦恼的只会是自己。
还有夫妻情侣之间也是,出点事情,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争论谁对谁错的口舌之斗,非得争个对错之分,最后不管谁赢了,也只会失去输的一方对你的爱越来越淡和嫌弃。最后为了点小事不是闹分手就是闹离婚。
这些都是小人的行为,只有小人才会更别人比高底,比利益物质。
孔子认为,要比就比礼仪,比修养。
就像礼射一样,比的是礼仪,不是比力气,每个人天生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所以礼射箭比赛主要用来陶冶情操,并不以能否射穿箭靶子为标准。
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责怪别人没有做到这个没有做到那个,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际关系十分紧张。
君子的作风,就是做好自己,用修养品德影响别人。
说到作风,来看看孔子小时候的作风修养。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第一句说道:“子入太庙,每事问。”
意思是说,孔子进入太庙,看到每个事物都问,礼器之类的都问。
太庙,就是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周公是鲁国的始封之君,为鲁太祖,就称其庙为太庙。
周公是孔子特别敬仰的人,可见孔子对周公的事也特别上心。
第二句说道:“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就是“有人说”的意思。鄹,读zòu。
有人看到孔子什么事都问,就开始说闲话了。说,谁说鄹人的孩子知礼。
因为孔子的爸爸是封在鄹地的,然后孔子当时名声已经很大了,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嘛,当时是有一定名声,大家都知道孔子的事迹,所以看到孔子入太庙还什么事都问,就说谁说孔子什么都懂,入太庙什么事情都问。
第三句说道:子闻之,曰:“是礼也。”
别人说闲话,后来被孔子听到,就说:“这就是礼呀。”
所以孔子回答说他的行为正是知礼的表现。也是谦虚好学就是做人的美德,就是礼的精神所在。
可见当时孔子应该是第一次进太庙,据记载当时孔子在鲁国为仕,要帮忙祭祀就进入了太庙。
没见过的东西,就算书读得再多也没用,只有实际经历过才更明白其中道理,不知道很正常,不用怕别人认为自己不知道,不懂就问,这就是好学,是只礼之人。
就像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一个谦虚敬畏的心,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的本质。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