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字的长文看了两遍,仿佛看到一个幼小的灵魂跟两个不太健康的灵魂争战30年。
大部分人看到这个新闻,是痛斥孩子的不孝。有一个网友留言:无论父母怎样,也没有必要采取公开决裂的方式。他只想到自己,无视父母的痛苦,丝毫不为父母着想的做法,是非常自私的。
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第一感觉,这个孩子一定是心理出了问题,后来找到万字原文,细读两遍,果然如我判断。文中说,他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在同龄人较高。知识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造就人。这对父母有知识,却缺少爱心。不光缺少爱心,从文中看就是一对不太正常的父母。有这样的父母是多么的悲催。
下面黑体字是选自长文内容
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给我讲我两三岁时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给我看过一张我的裙装照片。大约我上学前班时,我母亲当着我的面对着她想像中的女儿“芽芽”说话(我是独生子)
事后来看,我认为我母亲并非完全不能接纳我的生理性别,更不是一定要二胎,而是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有一事可为佐证:小学时我反复受到欺凌,我母亲叫我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一年级或二年级初秋的一天全班文艺表演,前一天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不准许。结果班主任看见我穿长裤到场很不满。我抱着最后的希望提出把裤腿卷起来,被当众怒斥
我五年级时开始在离家四五公里的市里上奥数班,周末我父亲带着我坐车过去,而当时我母亲很不乐意我去。我当时学起来很有感觉,虽然一开始摸不着节奏,但后来进步相当快。六年级时一次奥数班考试,我带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夹丢失,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我回家后我母亲既不痛惜物质损失(确实没必要),也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安慰我(这一点不妨和下文毕业旅行一起看),而是表现出一种混合了得意和癫狂的怪异情绪,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此事和穿衣服都是过度保护的例子。
我不久后就要上初中。家人毫无商量余地,让我上了单位自办的子女学校。从初一和初二,年级一直不到十个人,其中有几人是教师子女,其他的孩子们都去市里了。从初中开始家人再没有允许我去单位外面上课外班。
高一国庆后的一天,我向我父母反映我被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我父亲做迷茫状说“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我过几天再次跟他说,被他大骂到凌晨一点多。他吼道:“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而我母亲在干什么呢?睡觉。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而是担心中学的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伤痕,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我并没有放弃改善处境的努力。高二上我给家人说我想找校方谈谈,我父亲不耐烦地说“人皆有好恶的对象,校方不喜欢你很正常”“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卢刚(震惊中美的枪杀案嫌疑人)就是对校方不满才杀人的”,我母亲皱着眉说“你对李校长意见有点大,我怕你说话过分。”
高一到高二近两年,我的学校生活经历的事情很多,也很少,因为除了偶尔去外校参加竞赛外,每天都可以概括如下:完全按校方的统一课表上课;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
初三开学前的暑假,我和他们在路上偶遇教了我初中两年英语、准备在二五一继续教完初中的班主任陈老师。老师是个清醒的人,她说,这孩子还是尽早出去读,二五一是什么档次大家心照不宣。很快我父亲就一改他之前两年每次见到陈老师时“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的说法,三天两头说陈老师课教得不好。
8月下旬我父母“请”我(实际上是强迫)进行了一次毕业旅行,和单位里的好几家人一起去世外桃源旅游区,有个年轻男导游跟团。一路上我母亲不停地讲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我没完全听清,但她的声音和表情都十分焦虑(愁眉苦脸地用紧张的声音赞颂自己的孩子如何优秀是多么滑稽的一幕)。
我马上就要去上大学,必须在开始这段新生活之前尽可能修复已经危机四伏的内心。不过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十天了,而这十天与世外桃源之旅并无本质区别,仍然狂躁、闭塞,甚至加上了一些怪诞,令人窒息。
和我父母点头之交的一个家庭的孩子和我考上了同一个系,他们在第一次见到这个同学前、连这个同学的名字都没念流利的时候,便以一种如获至宝的语气告诉我:xx喜欢告密,你在大学里老实点。
我一边渴望自救一边在焦虑中挣扎,紧锁着眉头咬着牙背书、做题,一次次力不从心地做砸实验。成长环境的局限、国内心理咨询起步晚等因素导致我一度不信任心理咨询师,直到我自己转行心理学后。
To be or not to be?我时而陷入悲观与迷茫
出国第二年的春季,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开始回想沮丧的事情”(当时给人写的求助信),后来发展到了只要拿起文献就会想起中学、二姨和世外桃源的旅行。虽然我是学心理的,但方向与临床相去甚远,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秋季,注意力等方面的情况已经恶化到了必须果断采取措施的程度,我就决定去学校的咨询中心(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咨询)。这一步非常正确,只是晚了。
我感到专家的确和我父母不一样。我选了一个时间发信告诉家人我被诊断出焦虑障碍,后来又寄回了诊断报告(这一步现在看来极不明智)。他们起初不为所动,后来虽承认事实,但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
第二年春节前几天,我正式写信与他们决裂,把“人皆有好恶的对象”一句送还给他们,最后咬牙切齿地写道:记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恨着他的教育者们。我没有用感叹号,因为字词已经足够了。我父亲回信说我“病得不轻”,并建议我“回家休养”。我没理他。
以上是选自长文中的内容,文中的“To be ornot to be”是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中文意思:生存还是毁灭。
从选的内容可以看到:一个孤零零的灵魂在苦苦挣扎,我相信他的父母也很痛苦,他们有机会放下父母的权威与孩子和好,但他们一次次错过这样的机会,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当然文中也能看出这对父母本身心理就不是太健康的。值得庆幸是老师和朋友的鼓励使作者走出了困境。
长文结尾:
出国前带我做心理学科研的老师和其他几个朋友都鼓励我继续做研究。我决定坚持下去,至少为了那些关心和肯定我的人。去年我合署发表了目前专业的第一篇英语论文。另一方面,自身心理的修复则是个必然极其漫长而且很可能曲折的过程。
这篇文字里的部分内容,我以“为将来而记下的过去”为题发给过很多同辈朋友,希望他们“平等友善地和娃们沟通与交流”(一个朋友的回复)。我们和我们的子女大部分是普通人,然而,再普通的生命,也应当身为人而得到尊重,也有资格追求安宁或精彩的生活。
谨以此文献给重拾梦想的时刻,并纪念我所有的成就、努力、幸运、错误、迷茫和伤痛。
长文作者把这篇文字部分内容发给朋友,只是希望他们“平等友善地和娃们交流”。我想他现在把文章公开,是希望人们吸取他的教训,给人启发。
而不是如网友评论的:采取公开决裂的方式,无视父母的痛苦,丝毫不为父母着想的做法,是非常自私的。
如果没有阅读万字长文的原文,真的没有资格评论这件事。
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该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理当时时感恩,而不是希望孩子时时感恩自己的抚养,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他自己要来的,是父母希望他来到你们的身边。我见过不孕的夫妇,想尽办法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孩子虽小,他身体中住着他自己的独立灵魂。希望每一个父母能“平等友善地和娃们交流”。也希望文中的父母能和孩子恢复正常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