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的墙里的一个案例《禅师与兰花》。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给了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父的心爱之父,就小心翼翼照顾,一直长得挺好。可是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不小心摔到地上摔坏了。徒弟很担心,自己受罚不要紧,可师父伤心了如何是好?
此刻,如果你是这位禅师,你会怎么想呢?
禅师回来知道了情况,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徒弟。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的。
虽然兰花摔坏了,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总比大发雷霆有更好的选择。这位禅师选择了好心情,而不是坏心情。禅师的心智模式是:无论外界如何,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现实中,则是多数人会愤怒,所以说,人之所以愤怒,只是当下没有办法掌控场面,对自己无能愤怒,对别人的抱怨和恐吓,撒撒气而已。但是坏心情留给了自己。
如何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法则,A是激发情绪的事件,即事实,B是我们对A的观点或信念,C即由B的判断导致的情绪以及行为后果。想要控制情绪,那么改变对A的看法B即可。这是一种情绪合理化的选择。
比如当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孩子不听话,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就受不了了,容易情绪激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想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是不是因为他没有完全理解(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或者是我们说话孩子不爱听,或者是我们误解孩子了,再或者孩子在做的时候有一定困难,还是心情不好?不同的理解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是主观的认为孩子不听话,那就是缺少了自己反思的机会,找到问题核心的机会,最终导致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这样就可以启动掌控者心智模式,通过反思,通过分析,让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心情,而不是进入一种受害者模式,被别人掌控自己的心情。
所谓受害者模式,就是外界或者别人掌握我的生命,是他们导致的我的糟糕状态。有受害者心态会是什么样子呢?
推卸责任,保住面子;让自己安心做坏事;喜欢分享凄惨的人生活的同情;不仅自己受害还要绑架别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不成长,永远被自己困在自己编织的“被害”的围墙里,出不来,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