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在面对或繁重或枯燥的工作时发牢骚: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要是中了500万我才不来上班呢!说这话的时候,大家内心是把工作当成了谋生的手段,也把工作所得仅局限在了物质回报(工资),而对工作本身并没有多少兴趣。以前听到这话我也觉得挺有道理的,不过现在,我会说:别说500万还差太远,就是给我5千万,我也依然会选择上班(工作)。因为——工作能让我快乐!尤其最近看到了《成法》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通过工作创造价值,成就更好自己的信念。
本书是稻盛和夫集毕生心血之大成的代表作,主要从如何度过美好人生的活法、成就事业的原理原则、思考人生和工作的方式、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磨炼心志的方法5个维度阐述成事心法。并通过直击灵魂的108条语言,传达世人要秉持利他精神,做一个持续精进的成事者。
如何让工作带给自己快乐,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呢?——要把工作当成人生的一场修行,且“极度认真”地对待工作,进而通过工作改变自己,成为自动燃烧的自燃型人才。
物质大致可分为“可燃型”“不燃型”与“自燃型”三种类型。 “可燃型”就是点火就能燃烧的物质。 “不燃型”是点了火也燃烧不起来的物质。 而“自燃型”则是能自动燃烧的物质。 人同样也分这三种类型。 你若想做出成就,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自燃型”人才。
“自燃型”人才,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必别人吩咐也会主动前进、带头工作的人。同时,“自燃型”人才还能通过点燃自我,将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燃烧,带动那些“可燃型”的人,让他们也燃烧起来。
每个人的工作类型和难易度等各不相同,但一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消耗能量去克服困难,让自己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行。
能量从何而来?离不开周围伙伴的认可和鼓励,离不开成功体验的激励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为了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有足够的能量,必须成为不用他人点火也能自我“燃烧”的人——不必别人吩咐也会主动前进、带头工作的人。
经常有伙伴陷入情绪低谷时来向我倾诉,我一般只倾听不给行动意见,但若一定需要给建议,我会让他找机会去帮助别人做点什么。也许有伙伴会反对说:我自己都没能量了,怎么可能做到去帮助他人呢?很多时候缺乏能量不是因为自身真的不行,而是因为不认可自己。唯有通过做成某些事,才能逐渐找回自我认同感。而一旦这种感觉好了,克服此前那个难题的能量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当然,这不是一件简单就能做到的事,需要有意识地刻意实践,得到正向反馈。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主动帮助他人,成为自燃型的人,还能将能量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传递给身边的人,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正向能量圈。一旦有一天,自己实在是深陷低谷爬不出来的时候,获得他人“拉一把”的机会也会多一些。这样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害怕麻烦他人,给他人一个帮助自己的机会,也是在成就他人向“自燃型”的人转变的好事呢。
换到工作中也是一样,在感受到困难不想继续时,逼自己一把,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只有“喜欢”,才能做到投入,才能得到正向反馈收获成就感,进而通过工作让人生变得充实且富有意义。
又有伙伴会担心说,那我实在喜欢不起来怎么办呢?稻盛先生说:
姑且一心不乱,拼命投入工作再说。
越是不喜欢当前的工作,越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旦真的投入进去,首先我们对工作的看法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改变: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只是谋生手段)!这就首先在心态上实现了转变。一旦心态转变,做事的态度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态度端正了,工作品质和效率就会自然得到提升,成就感自然也就有了。这就完成了从“干一行爱一行”到“爱一行干一行”的转变了。
稻盛先生自己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自己也对工作有颇多牢骚,且一度做好了辞职的准备。后来因为感念帮助自己成功就业的人开始转念,全身心投入工作之后,成功接踵而至,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自己对工作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终于在工作中收获了巨大的快乐,也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要想度过充实的人生,你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要么“喜欢上自己的工作”。然而,能一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近年来,工作三年以内的新员工的离职率超过30%,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并且,即使能够进入心仪的企业,也未必能被分配到心仪的岗位。
所以,无论如何,做“自燃”型的人,先全心全意地投入眼前的工作,才能带来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工作带给自己快乐,收获物质之上,更多的精神愉悦,充实自己的人生。
有个词叫作“天职”。天职绝非从天而降,也绝非可意外避追,而是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