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杨本芬老奶奶的《秋园》,在书中看到了老奶奶用极其朴实的文笔,真挚、自然地记录了自己母亲如浮木般挣扎的一生。作者的母亲秋园,她生逢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一个女人一生不该经历的苦难她都经历了。
在这套书里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受尽磨难和屈辱,秋园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保持着勇敢、坚韧、善良,真诚的秉性,保持着母亲独有的魅力。
1914年,秋园出生在洛阳一户行医人家,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虽说风雨飘摇,秋园一家,仍可以靠一个不大不小的药店,维持着生计。
秋园的父亲梁先生很能干,40来岁,医术在当地口碑甚好,药店的墙壁上挂满了“华佗在世”“妙手回春”之类的牌匾。在秋园的眼里,父亲人很开明,也没什么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从小秋园就有幸,被送去私塾读书。尽管读的都是《三字经》《女儿经》之类的文字,但却让秋园对知识产生了巨大的渴望。
那是秋园12岁的一天,梁先生为市政厅的一位官员诊病,那位官员就送给梁先生两张游园会的票,意外得到两张票,他便满怀欢喜的送给新进门的儿媳妇们。
于是大嫂和二嫂在游园会的当天,精心地装扮了一番,喜气洋洋地出了门。秋园巴巴地看着两个装扮得漂亮的嫂子,心里充满着羡慕。
没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游园会的船就沉了,两个嫂子,从此如同尘埃般的消失在洛河里。
在为两个儿媳妇办完丧事后,秋园的父亲因懊悔和自责一病不起,不过短短半月,就撒手人寰。
对于12岁的秋园,父亲的离去,也预示着秋园童年时代的结束,妈妈让秋园停了学,留在家里学做针线活,面对当时家中那个情况,秋园只能顺从。
秋园长到18岁,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天生丽质,窈窕的她被一个姓杨、名仁受的国民党参谋一眼看中,没过几天,就有媒婆上门来提亲。
聪明早慧的秋园大哭了一晚上,并且慎重地提出了自己的结婚要求:结婚可以,但要先送自己去读书,从小就渴望读书的秋园,居然把这当成自己出嫁的唯一交换条件。
值得庆幸的是,军官痛快地答应了秋园的要求。两人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举行了婚礼。婚后,丈夫因为工作变动,从河南洛阳搬到了南京,秋园从此离开了家。
在南京夫妻俩租了两间房,秋园白天去上学,仁受上班,晚上回来仁受教秋园读书、写字。日子过得平淡且充实,不久,两人就有了第一个孩子:子恒。
好日子没过多久,1937年,日本攻陷南京,几个月后,就爆发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案。秋园一家准备去重庆避难。可仁受临走前,不忍心把父亲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扔在老家湖南湘阴。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儿,回到了湖南老家,以照顾双目失明的父亲。
因为仁受没有回重庆复职,不久,他在部队的职位也就被取消了,这样,秋园一家没有了生活来源,好在有乡亲举荐,让仁受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的仁受,依旧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原则,从不以权谋私。不仅如此,为了救济穷人,仁受还经常自掏腰包,甚至发展到变卖秋园的嫁妆,以贴补当地的乡亲。由于看不惯官家欺压百姓、鱼肉乡亲,仁受虽然先后当了乡长、当地田粮局的局长,但终究都没做长久。
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开始。秋园一家一贫如洗,被划为贫农,分到了田,分到了房子,还分到了牛和农具。仁受百感交集,他激动地说,自己一辈子就想当个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吃喝自给自足。但书呆子的他,五谷不分,干不了农活,但一家子有田耕、有菜种,日子还算安稳。
可好景不长,仁受过去在国民政府工作的经历被挖了出来,秋园一家从贫民被划到了旧官吏之中去。
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还遭遇了讽刺性的抄家,仁受被关押了起来。在被关押期间,由于仁受平时钻石般的人格,和善良的品质,当时的政府以所谓的查清楚了,让他在第七天的时候,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秋园看着沧桑憔悴的仁受,想起他从前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不禁暗自流泪。那个年代,到处都是天灾人祸、满目苍痍,由于饥饿仁受回来没多久就病倒了,整个身子水肿得厉害,衣服上的扣子都扣不拢,当时有一句俗语:“一肿一消,黄土一堆。” 秋园想尽办法,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买了一只鸡。熬了鸡汤给仁受,因此还被批斗了一个星期。一只鸡微薄的营养,对于久病的仁受,仍然无济于事,秋园在46岁时,经历了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中年丧夫!
生活待她如此严酷,面对苦难,她从未放弃,而是一直坚韧地,用她那瘦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了一个家。
仁受走了,大儿子子恒在外教书,三儿子赔三、小儿子田四也差不多到了读书的年纪,如此重担就落在了秋园一个人身上。即使这样,秋园还是决定让二女儿之骅出去念书,看到这里,我已经泪流满面,在那种情况下,是什么力量让这位母亲有这样的前瞻意识?再苦再难也要让女儿去读书。
她决定让二女儿之骅出去读书,自己带着赔三和田四回老家洛阳。
秋园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洛阳,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大哥秋成,没住几天,秋园就感到了大嫂的不耐烦,终究还是寄人篱下,十几天后,要强的秋园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可她心里发愁,自己现在竟然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经过武汉转车时,秋园碰到了一个老乡,老乡劝秋园跟她走,秋园同意了,于是跟着老乡,没回湘阴,而是去了湖北汉川,并暂住在这个老乡家里。
可安宁的日子没过多久,就碰到了对外来人口普查,眼看着自己要被清理回去,老乡便给建议秋园,让她找个本地人嫁了,既能解决温饱,也能解决户口问题。
在那个年代,改嫁对于一个女人。是很丢人的事。但她必须活下来,为了孩子们,一番挣扎后,秋园最终说服了自己,即便这样,她还是给儿子写了一封啼血的信:“我实在没办法才走了这条路。我不是为自己,是为你三弟和四弟,想让他们长大成人,你若认为为娘不好,丢了人。可以不认我这个娘,我不怨你,不怪你,要是你能体谅我的处境,仍记得我这个娘,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娘……”“子恒接到信,嚎啕大哭:“……为难了妈妈啊,我可怜的妈妈!”所有的这些细节都会让我们流着眼泪读完,秋园的遭遇对于我们现代人,不应该只是同情,更多的应该是学习她的坚韧,顽强,作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的担当,她真的没有为自己而活。
在媒人的撮合下,秋园和村支书走到了一起,村支书是个好人,对自己好,对孩子们也好。
秋园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她感觉自己的人生似乎开始峰回路转。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和不尽人意。
初中毕业那天,小儿子田四兴高采烈的去学校拿毕业证书,这本来是件喜事,可没想到喜事变丧事,田四因为高兴,跑去了附近的河里玩水,就再也没有上来。
秋园知道后,如晴天霹雳,她发了疯似的跑到河边,可迎接她的,是田四冰冷的身体。
秋园幼年送走了父亲,中年送走了丈夫,现在又送走了儿子。丧事办了一场又一场,亲人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我们难以想象,命运多舛的她,是通过怎样的意志迎接这些磨难的呢?
没多久她现任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再次送走丈夫后,秋园让大儿子子恒过来,把自己接回了湖南。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赔三重拾笔墨,一举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大儿子子恒,在56岁那年决定退休,专心陪伴在母亲秋园身边。
秋园89岁那年,不慎摔了一跤,骨头碎了,也就是那一年,秋园走了。
二女儿之骅在整理秋园遗物时,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简短的四行字、四个年代、六个地方、四次迁徙,构成了秋园辛酸凄苦且颠沛流离的一生。贫穷、饥饿、颠沛流离,很长一段时间,让秋园凭着自己学到的那点知识能够勉强度日,在希望与绝望、欢笑与悲伤、信赖与孤独中活着,并且坚韧地活了下来。
读完这套书,我想,是什么原因,让秋园的二女儿之骅在人生暮年把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又是怎样的经历,让她能够在灶台间,写出这样真挚感人,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那个时代,秋园能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并且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让几个孩子都去读书,这是最可贵的,也是很多母亲不具备的,是她的睿智和聪慧成就了孩子们的未来,秋园,虽然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缩影,但只代表了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秋园的目标,培养孩子没有秋园的睿智,对待生活,我们应该学习秋园的坚韧,对于当代人,我觉得每一位女性都应该读一读《秋园》。她可以让我们放下太多的不自信和自卑,更能够让我们肩负起作为时代女性应该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