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郑州司机秦新胜师傅,带着母亲跑货运的视频,戳中了多少网友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秦师傅跑货运已经有20年了,母亲在他十二三岁时就精神失常,今年年初父亲又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个字,为了照顾常年生病的母亲,秦师傅便带着母亲一起跑货运,不跑长途,只接短途,好在母亲身体还硬朗。
秦师傅堪称是新时代中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即使自己的这个小家有许多困难,但他始终想着母亲,心疼母亲,对母亲许多个不放心,于是在母亲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将母亲带在身边跑货运,就像小时候母亲带着他一样。
“百善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孝道,一直流传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如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百里负米、闻雷泣墓,行佣供母等等。
其中“行佣供母”讲的是东汉时齐国临淄有一个名叫江革的人,他非常地孝敬母亲。据说江革在乱世之中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想杀死他的匪徒,他向匪徒求情道:“如果将他杀死。他的老母亲就无人奉养了”。匪徒见他如此孝敬母亲,也被他的孝义所感动,就都不忍杀他。
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通过做雇工供养母亲,即使生活及其艰苦,他自己贫穷至赤脚,但依旧想办法尽量让母亲衣食无忧。他的孝道因此感动了许多人,是故,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想到《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孝”,对于现今新时代的成年人有什么启发呢?
原文: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篇》
译文:
2.6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2.7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2.8 子夏问孔子什么才是孝顺。孔子说:“能一直保持悦色是最重要的事情。你或许能够伺候好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可是如果不能让他们的心情也愉快,难道这就是孝顺了吗?”
1、作为子女,管好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养儿育女是为人父母的一种责任,需要付出,但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随着孩子的成长,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更是每一对父母所期望的。
可现实生活中,身边也常常看到一些长大成人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却让父母操透心而使父母焦虑不已。
如部分已进入成年的小年轻,为了追求所谓的潇洒,整天沉迷于玩手机、玩游戏等,甚至有些为了“赚大钱”,来得快,精于手机、电脑的许多“门道”,结果却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使父母为其揪心至极。
这与《论语》中的“孝”偏离了太远太远,子女对父母真正的“孝”,表现在子女对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事,如读书时好好读书,结婚时就好好朝着经营家庭的方向不断努力,在单位好好工作做好自己的事业,作为父母因你的努力而放心,他们只需对你的身体而忧患,至于其他的方面,父母相信你已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所具备的,对你绝对得放心,并以你为骄傲。
2、子女对父母的“孝”,难道仅仅给他们送钱送物,或替他们做事就可以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多元化,“父母在不远游”越来越受到挑战。由于工作或其他一些原因,一些子女不得不远离家乡,告别父母,是故空巢老人的产生和增加也成了现今时代的产物,也成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给父母转钱购物就是“孝”吗?难免引发大家思考和期待有效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曾经生长环境的差异,同时年岁的增长,思想及言行势必与子女们产生所谓的“代沟”越来越大,说话絮絮叨叨,甚至同几句话重重复复,这时作为子女的我们能时刻保持和颜悦色吗?
所以对父母的态度始终保持温和、热情与敬重,比给予父母在物质上的需要更难能可贵,这也恰恰是为人子女所应注重的。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一辈子有多长,与父母相伴的岁月又有多久?为人子女,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多一些笑容和体贴,更胜于金樽美酒。